|
信息时报讯(记者 周文)在昨日由广东省档案局(馆)和孙中山基金会共同主办的“名人名家讲堂”上,慕名而来的高校学生、硕导博导们坐满了报告厅,过道两侧挤满了听众,三位重量级的知名学者——张岂之、钱逊、吴光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诠释了国学与和谐文化主题,解读了“中华文化与21世纪”深刻涵义。“清明节应成为中国的感恩节!”学者张岂之指出。
国学生还应读“考古”
针对在座的诸多本科院校学生及教师,张岂之提出了几点关于国学本科教育的建议。“国学院应设立关于文献学类别的课程。从某种意义上说,“国学”就是文献学;作为“国学”的经、史、子、集,即着眼于文献学。我在这里所说的文献学,是指国学中的专门学问,如目录学、版本学、校勘学、辑佚学、考据学、训诂学等。这些国学的专门知识,不必按文、史、哲去划分,而是以中国传统人文学术中的重要文献资料作为讲述和研究对象”。
其次,张岂之认为,国学生还应学习考古学及其成果类别的课程。“作为国学专业的专门人才,要有一定的考古学知识,特别是对出土文书,要有一些基础知识。对于国学院的本科生来说,要用相当多的时间去进行田野考古,但是关于考古学通论、考古学方法、中国考古学一百多年来的发展等,开出若干课程,也是不可缺少的”。
清明节是中国的感恩节
“孔子的社会政治理想,是想建立一个‘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使百姓安居乐业的社会。要实现这一理想,要从‘孝悌’开始,通过从爱自己的亲人开始,上对君王尽忠,下在朋友之间建立信任关系,从而扩大到去‘爱人爱众’,使社会达到和谐。所以,孔子认为,如果一个人作到了‘孝悌’,他的人性就得到了很好的改造,他就能遵守社会的规范。”张岂之认为,“从西汉以后,中华民族都以清明节作为中华民族的‘感恩节’,清明节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也应该是中国的‘感恩节’。这既不是迷信,也不是宗教,而是让中华民族都知道感恩,知道祖训,在此基础上,更好地推进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