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第278期:“港澳游”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11月25日09:38  新京报
第278期:“港澳游”
   1986年3月,参加中国特殊旅游项目交流会的香港来宾在杭州黄龙洞仿古园拉弓射箭。随着内地改革开放的推进,内地和香港的旅游活动日益频繁。新华社资料图片

第278期:“港澳游”
1987年7月17日,中国旅行社内地旅游展览在香港举行。新华社资料图片

第278期:“港澳游”
1994年9月,一批前往东南亚旅游的中国农民向乡亲们告别。新华社资料图片

  首次香港游游客“不许乱听乱说乱带”

  旅游?不,那是一项“政治任务”。在廖蔓章看来,1983年11月试点的“香港游”,有一个沉重的理由。

  这是面向内地普通百姓的最早的“出境游”。作为当年广东中旅“赴港澳游科”的副科长,廖蔓章一手操办了最初的“港澳游”活动。她清楚地记得,这扇通往境外的大门是如何被小心翼翼地开启,期间又经历了怎样的疑虑重重。

  动机 “香港游”为侨属统战工作打开一条通道

  “香港游”的推出,最早是想提供一个渠道,让内地的侨属与境外的亲人相会。

  “广东地区侨属众多,大量民众有亲友在港澳台或国外。而改革开放前,公安部门核发的探亲许可非常少。侨属要和境外的亲人相会,简直是”不可能的任务“。

  “哪怕是夫妻团聚,也至少要分离10年以上(才能获得许可)”廖蔓章说。

  同样,对于刚刚开放的中国,国外也有很多疑虑。

  在这种情况下,香港自然成了内地与外界接触的一个窗口。

  “香港游一开,很多广东人就可以和境外的亲人在香港相会”。廖蔓章说,“这也是中央的思路,要做好侨属的统战工作,让他们与亲人有条相会的通道。

  所以,当初试点香港游的主旨,不是发展旅游、带动经济,而是一项政治任务。“

  广东省旅游局的一份资料显示,1983年11月12日起,广东省在全国率先试点内地居民赴港旅游,这一“旅游”实行严格的配额制,“从1983年11月15日起到12月31日,试办20个团500 人”。

  广东全省仅有4 家旅行社获得组织“香港游”的资格,广东中旅位列其中。

  根据最初的安排,为确保赴港目的是单纯的“探亲”,内地游客必须在香港找亲友做担保人,香港的担保人也必须填申请表。同时,出行的费用必须由在港的亲友支付,内地方面才会卖出“旅游券”。

  “一方面是防止外逃,一方面也想为国家赚一些外汇。”廖蔓章说。

  更多内容请见新京报……

  □本报记者左林广东报道

  消弭“不平衡”才有“自由行”

  -新观察

  1997快些到吧,八佰伴究竟是什么样?1997快些到吧,让我站在红磡体育馆。1997快些到吧,和他去看午夜场。

  十多年前,歌手艾敬因《我的1997》一炮唱红。那首歌唱出了内地人对香港的渴望。2007年,香港回归十周年时,艾敬已在纽约生活多年,往来香港早已不是问题,受香港旅游发展局的邀请,艾敬又创作了一首歌《我的1997和2007》。虽然商业宣传渠道更多了,但是很多人还是不知道它。其中的表面原因,是香港不再神秘了。更深层次的原因,是尽管香港依然美丽,但已不再是内地人幻想的天堂。

  对于部分地区的内地人来说,去香港,从奢侈的享受变成了日常生活,从去异域观光变成了去邻居家喝茶。如果不是三聚氰胺让内地妈妈去香港狂购奶粉,香港作为购物天堂的地位几乎快被人遗忘了。现在的年轻人很难想象,1983年刚刚开放香港游的时候,利用经过层层审批才获得的旅游机会,人们从香港大包小包搬回的东西竟是塑料盆和内衣。

  去香港的自由,不仅体现在签注容易了,更重要的是心态放松了。不仅官方不必费心阻止“资产阶级腐朽的生活方式”和“反动言论”的侵蚀,个人也不必忙着去满足从政治制度到街头小景的全方位好奇心。

  这个自由是如何实现的呢?从表面上看,是因为香港回归祖国了,在自己国家行走当然轻松自如。这固然是一个重要原因,但是仅有这个原因还远远不够。更深层次的原因在于,严重的社会发展不均衡状态正在消弭,内地社会的飞速发展使得内地人逐渐获得了相对平等的生态和心态。假如两边差异仍然巨大,那么政策不可能这样大幅度地调整,除非香港愿意接受太多的底层移民。

  从这一点出发,我们才能理解身边的一些新闻。比如,民间一直有人贩子帮助内地孕妇去香港产子。出现这种新闻,说明双方在某些领域依然“失衡”。比如,香港法制的健全,教育机构的发达,公民社会的成熟、保障体系的完备。双方的这种差距是长期的。要想消弭这种不平衡,互利互惠的交流固然重要,但对内地来说,练好自己的内功才是第一位的选择。

  □老卡

  一日三十年——11月22日

  ●“锦绣中华”在深圳开幕

  1989年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微缩景区———“锦绣中华”在深圳开幕。该景区占地三十公顷。将我国74个代表性景点,进行微缩再创造,被

  人们誉为“一步迈进历史,一日畅游中国”。

  ●《青少年网络文明公约》发布

  2001年《全国青少年网络文明公约》发布,公约要求青少年“要善于网上学习,不浏览不良信息。要增强自护意识,不随意约会网友,不沉溺虚拟时空。

  香港电影揭露资本家本性

  温故知新

  据新华社北京十二月二十八日电一批中外影片将从元旦起在全国各地上映。

  元旦上映的国产新故事片有四部:北京电影制片厂摄制的《拔哥的故事》(上集),描写壮族人民的优秀儿子、广西右江革命根据地创始

  人之一韦拔群百折不挠地探求革命道路的艰苦历程,形象地揭示了只有共产党才能救中国,只有毛主席革命路线才能指引中国革命走向胜利的真理。

  香港长城电影制片公司摄制的彩色宽银幕故事片《生死搏斗》,也将在新年期间与观众见面。这部影片揭露了资本家靠吸工人血养肥自己的反动残忍的阶级本性。

  被“四人帮”打成“大毒草”、横遭批判的故事片《早春二月》、《红河激浪》、《逆风千里》和《阿诗玛》,在深入揭批“四人帮”的斗争中得到昭雪平反,从元旦起恢复上映。

  ———摘编自摘编自人民日报1978年12月29日第4版《元旦起将上映一批中外影片》

  知识竞赛

  那时流行

  流行时间:上世纪90年代中叶

  流行指数:★★★★☆

  上世纪90年代中叶,一种新兴的节目形态开始出现在中国的电视屏幕上,并且迅速在全国兴起。这就是电视知识竞赛节目。

  这种节目的内容涵盖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一般由两队人马,通过“必答”、“抢答”等形式,累计积分比较胜负。中国电视主持人的概念,最早也是来自于知识竞赛节目。

  这类节目一度成为中国人周末收看的主要的娱乐节目。据央视主持人赵忠祥回忆,有一次电视台没有按计划播出一档竞赛节目,结果电视台的电话几乎被观众打爆。

  如今,知识竞赛节目已演变出多种形式,最流行的有“幸运52”、“开心辞典”等。


     新浪独家稿件声明:该作品(文字、图片、图表及音视频)特供新浪使用,未经授权,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全部或部分转载。

Powered By Google 感动2008,留下你最想说的话!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8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