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迟到的旅程 割不断两岸亲情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11月25日09:51  新京报

  上世纪80年代初,台湾当局开放了老兵回大陆探亲,大陆敞开怀抱欢迎。一幕幕“少小离家老大归,乡音无改鬓毛衰”的场景在中国大陆各地出现。此时,刚刚改革开放的大陆居民,也开始把目光投向海峡那边。

  一湾海水,将两岸的亲人割断了几十年。正因为如此,台湾岛上的小说、诗歌、电影等文艺作品透着浓浓的乡愁,这乡愁再传到大陆,即引起了强烈的共鸣。只在教科书上知道阿里山、日月潭的大陆年轻人,一下子就喜欢上邓丽君、罗大佑的歌、余光中的诗、琼瑶的小说、林青霞的电影。

  亲人之间的想念总是相互的。

  由于台湾当局设置的重重障碍,和台湾老兵回大陆探亲相比,大陆居民去台湾探亲之路要曲折得多。几十年的隔绝,导致误会的消除、樊篱的拆走,不是一朝一夕能完成的。

  台湾当局1988年11月公布探亲奔丧办法,清华大学教授钱易正在荷兰讲学时,持入台旅行证去台湾探望其父、国学大师钱穆,成为第一位赴台探亲的大陆人。但从外国出发去台湾探亲只是一个特例而非通行办法。1988年11月25日,上海市民许松林转道香港到达台湾奔父丧,才是大陆居民去台湾探亲的正常模式。然而,这种正常模式依然受到政治因素的干扰,两年后钱穆先生仙逝,由于在野的民进党给台湾当局施加压力,有全国政协委员身份的钱易女士不能前去奔丧,只能望海哀思。这样罔顾人伦亲情的蛮横行为发生在钱穆先生之丧事中,尤能显出伤痛之感。

  由重视亲情这一两岸中国人共同秉持的传统伦理所冲开的大门,就再也不可能关闭了。尔后,赴台湾的大陆居民越来越多,目的已由探亲扩展为商务、学术、文化活动。但依然有不和谐的因素出现,转道香港也为两地人交流带来了不必要的成本。

  基于对促进本地经济的考量,今年7月,台湾正式向大陆居民开放观光旅游,这是大陆居民赴台湾的标志性事件,它意味着不需要对岸有亲属,也不需要对岸机构邀请,普通大陆居民可以去台湾旅游。大陆人去台湾旅游,更像是“寻亲”

  的过程,除了去看看教科书中提到的日月潭、阿里山,大陆游客走在到处是繁体字牌匾的台北街头,或是徜徉在歌中唱过的“忠孝正路”,去台湾故宫博物院看那些从北京带出来的文物,没有人觉得陌生,似乎是故地重游。———台湾,留住了许多大陆人青春的记忆,大陆人看起来恍恍惚惚却又熟悉亲热,这种感觉正是久别亲人重逢的感觉呀。

  大陆人去台湾“寻亲”,在两个人的墓前表现得尤为突出,这两个人是胡适和邓丽君。胡适先生尽管已长眠于台岛,但他一生的魂梦所系的是名号还留在大陆的北京大学。去邓丽君墓园前寻梦怀旧的大陆人,许多已不年轻,他们的青春是被邓丽君的歌唤醒的。眷村中长大的邓丽君,一生从未涉足过大陆,可是她的歌声中有燕赵的大气,江浙的温婉,南粤的喜庆,四川的灵秀,她就是中华文化滋养出来的女儿呀。

  时光割不断血脉,迟到的旅程,并不能使大陆人对台湾生分,那种似曾相识的感觉,是因为两岸共有一个精神家园。

  □十年砍柴


     新浪独家稿件声明:该作品(文字、图片、图表及音视频)特供新浪使用,未经授权,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全部或部分转载。

Powered By Google 感动2008,留下你最想说的话!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8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