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一字不改,照发”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11月25日16:49   内蒙古晨报

  “一字不改,照发”

  1985年2月5日,袁庚再次见到韩耀根时,他又一次提出“报纸要敢于登批评文章,甚至包括我在内的批评文章。这份报纸要给总编终审权,不用审稿”。

  韩耀根“嗅”到了某种不同,不过他不肯定自己摸清了袁庚这话的虚实。但他仍然想“看看袁庚的承受力,看他究竟是作秀还是真实想法”。

  此后不久,韩耀根便找到了一个机会,“清华三剑客”周为民将一篇“匿名”的稿件送给了韩耀根。大年三十的晚上,韩耀根来到过永鲁家年吃年饭。他从兜里拿出一封信,在过永鲁的眼前晃晃。过永鲁看完信,说:“写得太好了。你准备见报吗,可能会引起蛇口思想的震动。后果难料!”“你猜这是谁写的?”过想了一下,小声说:“我看是周为民写的,因为就他注意研究企业管理。”韩耀根既不证实对,也不证实错,只是说:“我要办件大事了,我要试试袁庚的虚实”。说这话时,韩耀根的眼里放着光。

  两天后,经韩耀根加工过的《向袁庚同志进一言》的稿件已经成了第三期《蛇口通讯》的清样。因为“周为民通篇都是太重的大字报口气”,韩耀根“怕压力过大,塑形不成功”,除了将语气变得缓和外,他还把署名换作了“甄明伲”。

  稿件旁配发了《“恐惧”,告别吧》的300字不到的短评。那是韩耀根约稿时的感想:平时敢于“放炮”的蛇口一些党员一听要见报都不敢动笔,怀有顾虑。而“要想批评必须有一种免于恐惧的气氛”。

  大年初二晚上10点,韩耀根拨通了袁庚家的电话,称有批评他的文章,想送审。袁庚语气坚定:“不要送审,编辑部有权发表……我们就是要在这块地方缔造一个让大家畅所欲言的民主社会,否则要我们1000多干部来干什么?”

  放下电话后,韩耀根仍放不下心。他担心袁庚低估了批评的尖锐度,也“摸不准袁庚的气量和承受的边界在哪里”。次日晚上,韩耀根仍坚持将稿件送到袁庚家里。但袁庚不在,他留下版样后离开。

  当天夜里11时许,他接到袁庚的电话。“稿件已经看过,我认为可以一字不改,照发”。当他试探性地问可否做些技术性修改时,得到的回答是两个字:不必。

  大年初四一早,韩耀根就到袁庚家取回稿件。稿件上袁庚批注:“这封信的内容写得很好,基本符合事实,可以一字不改加以发表,别人有不同意见也可以刊登讨论”。在批注的最后,他还留下了这样的一句“只是建议,不是审查,以后也不要送审。除非牵涉根本方针政策,本人又没有把握的情况下,多征求大家意见总比编辑部少数人意见更全面”。

  “不用送审”的消息在蛇口迅速弥散。这多少有些犯“天条”的创举,“让那些热血青年们有了萌动的快感”。“向长官开炮的报道可以不审,这无疑是对传统禁区也是对官员权威的挑战”。

  就在报纸送往广州付印期间,袁庚再次让韩耀根吃下定心丸。袁庚在直属公司全体干部会议上,预告了《蛇口通讯》要发表批评他本人的文章,他说:“在蛇口办报,除了不能反对共产党,不能搞人身攻击之外,凡批评工业区领导人的文章,都可以不审稿。”

  《向袁庚同志进一言》

  3月23日,《人民日报》在四版头条以《蛇口工业区管委会主任袁庚发扬民主———支持报纸指名道姓批评自己》“全文转发了《进一言》,并在文首黑体导读”他认为群众有意见就应该公开讲。只要不是对党和政府进行恶意攻击,不是人身诽谤和造谣中伤,便应当欢迎“。《人民日报》配发评论称那是”蛇口的第一声春雷“。同一天,新华社,中新社均跟进报道。

  “这一轮的冲击波至少持续了两年半”,这远远超出韩耀根,也超过出袁庚的预料。

  袁庚因这“一声春雷”成为中国南方改革开放的“政治明星”,蛇口也迅速成了青年人心中的圣地。更多的青年才俊看了这篇文章而投奔蛇口。

  当年有《新观察》要第14期刊登《袁庚“纳谏”的前后》时,袁庚再次对记者高汾解析了他“石破天惊”之举的原因。“人民对我们工作中存在的缺点在报上展开批评是好事,否则很容易助长某些干部自以为绝对正确的观念;如果多开展批评,不正之风就会收敛。我主张凡批评工业区领导人的文章,都可以不要审稿,既然让他当了记者,就应该信得过,要相信记者的水平在有些问题上不一定比审稿的人低。”

  袁庚在15年之后再次接受媒体采访时,道出了那时“探雷之举”的因由,是“在法制不健全的情况下,在我的权限范围内,我只能启动舆论工具,实施权力监督”。

  在过永鲁看来,《进一言》不过是在一定程度上“复归常识”。这位当年拥护孙中山革命的广州《大同报》主笔徐啸天的后代认为:很多年以来,我们的媒体忘了“社会之公器”这一职能,故当《蛇口通讯》突然放大民意,复归本位的时候,它难免“少见多怪”,受到同仁们的青睐。一轮又一轮的新闻轰炸之后,1987年前后,广东话剧团还以此为蓝本排演了一部名为《裂变》的话剧。

  1986年,《进一言》获1985年度全国好新闻特等奖。而那时,《蛇口通讯》刊号仍未到手。这个未获“准生证”的“黑孩子”拿了体制内的最高奖。韩耀根始终相信这将“前无古人,后无来者”。而《进一言》也让他的40多年“战战兢兢”的新闻生涯中有了“最为彪悍的一页”。

  《南方都市报》供稿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Powered By Google 感动2008,留下你最想说的话!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8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