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思想退潮怀旧的90年代(组图)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11月25日17:03   内蒙古晨报
思想退潮怀旧的90年代(组图)
围城

思想退潮怀旧的90年代(组图)
穆斯林的葬礼

思想退潮怀旧的90年代(组图)
文化苦旅

  本报记者 毛丫

  历史一再变脸。上世纪80年代,人们正襟危坐冥思苦想,推崇着精英阅读。进入80年代末和90年代,思想的挣扎暂归平静,大众阅读回归于民间。有人戏言,那时,“男看金庸,女看琼瑶,不男不女看三毛。”

  1988年——1997年

  《围城》 钱钟书 1988年

  《穆斯林的葬礼》 霍达 1988年

  《梁实秋散文》 1989年

  《文化苦旅》 余秋雨 1992年

  《张爱玲文集》 1992年

  《王朔文集》 1992年

  《苏童文集》 1993年

  《白鹿原》 陈忠实 1993年

  《时间简史》 史蒂芬·霍金 1993年

  《黄金时代》 王小波 1994年

  《余华文集》 1995年

  《老照片》 1996年

  城里城外两种生态

  “我们的文学是被慢慢发现的。”内蒙古师范大学教中文的一个老教授说。

  1990年,陈道明、葛优、英达等人将方鸿渐等形象带进千家万户。说不清是电视剧成就了《围城》,还是《围城》陶冶了电视剧。但从时间上推理,初版于1947年的《围城》直到1980年才得以重印,再于10年后为国人熟知。包括一句:“婚姻就像一座围城,外面的人想进去,里面的人想出来。”经典并流行。那时的人们,提及感情婚姻,就要若有所思地吟上这一句。仿佛是稍后的那个时期,中国的离婚率开始剧增。

  《围城》是一幅市井百态图。里面的知识分子被钱钟书辛辣地调侃着,黑色幽默里透着人生的苍凉。人们在喷饭之余,更陷入莫名感伤。

  钱钟书的幽默笑中含泪,霍达则用女人的细腻,将悲伤推向极致,为世人对爱情的悲鸣开洪卸闸。“一个穆斯林家族,六十年间的兴衰,三代人命运的沉浮,两个发生在不同时代的爱情悲剧。”——这就是《穆斯林的葬礼》。

  记者初读这部书,正值初中,受读大学的姐姐的推荐。十几岁的孩子,初识爱情,即遭遇极致若此的悲怆与唯美。记得当故事进行到“楚雁潮为韩新月的墓穴添上最后一块砖”,“哭到头痛”应该能赢得多数人的共鸣。那个时候,年轻人心里,韩新月是天边的一轮月牙,楚雁潮是至诚至真的白马王子。

  人的本性终究向往高尚的爱情。作为最有生命力的茅盾文学奖作品,它20年发行上百万册。据香港《镜报》月刊1996年7月号报道,在中国青年最喜欢的20本古今中外文学名著中,《穆斯林的葬礼》名列第五位。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Powered By Google 感动2008,留下你最想说的话!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8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