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记者 栗占勇
■民间语文:出国、“淘金”
“Time and time again,I ask myself”,电视剧《北京人在纽约》中的这句经典歌词,相信经历过上世纪80年代出国“淘金热”的人们都不会陌生。改革开放后,国门敞开,出国潮开始涌动……越来越多的石家庄人走出国门,到异国他乡去拼搏。不过出国在当时来说仍是件相当难的事儿,因为即使拿到护照,签证也非常困难。
■见证者说:申请出国,先等名额
今年74岁的蓝国杰是一名退休的老警察,1953年到石家庄市公安局上班,1995年退休,在公安战线上奋斗了40余年。1976年,石家庄市公安局成立出入境管理科,隶属于市公安局的“一处”,蓝国杰任一处副处长兼出入境管理科科长,直到1985年。对于省会30年间的出境入境情况的变化,蓝国杰可说是一名见证人、亲历者。
“‘文革’期间,石家庄基本上没有人提出出国申请,那时候没人敢说、敢提这个。在‘文革’时谁要说想出国,肯定得被批斗。直到上世纪80年代初,石家庄还没有人出国旅游,不过当时已经有了出国考察的现象。”蓝国杰认真地回忆着。
国门虽然敞开,但人们从石家庄直接出国在当时是一件相当困难的事儿,得先绕道香港,然后转而去其他的国家。当时,即使是去香港也有名额数量的限制,申请的人多,分配的名额少,人们提出申请后要等着,有时候等一年多也批不了。
当时,政府对出国者的审查是很严格的。因公出境者,由外事部门严格审查并通过后,再由出入境管理部门办理相关手续。因私出境者,单位也要写报告,报公安分局及市公安局批准,出入境管理部门要审查各类信息是否真实。
实际上,改革开放之初,出国难主要还不是难在出入境审查上,而是难在签证上。因为即使拿到护照,签证也很难办,对方国家往往不予签证。当时石家庄直接到英国、美国、日本等国家的申请,石家庄出入境管理部门有时开“绿灯”办理护照,但对方基本上不签证。这样,在改革开放后较长一段时间,石家庄人因私出国者很少,主要就是因为签证困难。
那时候的市公安局出入境管理科只有5个人的编制,由市政府拨款,盖了几间房子,房间的地面是水刷石,里面有几个沙发,这在当时是市公安局最好的办公场所———因为出入境管理科要接待外国人,市公安局给予了特殊照顾。
■经典瞬间:《北京人在纽约》
美国,一个淘金梦。
上世纪80年代初,出国潮开始涌动。后来,这波“潮中人”的生存状态在1993年播出的电视剧《北京人在纽约》中被全景式地展现。
这是一个关于北京人在纽约奋斗与挣扎的生存故事。东西方文化的碰撞引起的不只是疼痛、无助与彷徨。在家庭的分解与重组中,在婚外情的发生和发展中,在移民子女的教育及两代人的观念冲突中,这群怀着“淘金梦”的北京人,事业与情感都在发生着巨大的变化。
■30年印记:从等名额到人人能办护照
30年来,石家庄市出境入境人数迅速增多。到1991年,石家庄市公安局出入境管理处受理因私出国(境)人数为530人次,涉及国家和地区30个。到2007年,该出入境管理处受理的因私出国(境)人数达50310人次,涉及国家和地区达90个。
2004年3月,石家庄市的出入境政策掀开新的一页,普通公民凭身份证、户口簿到公安机关出入境管理部门,可以按需申领因私护照。每个普通的石家庄人都可以拥有自己的护照。
2007年1月1日,石家庄市开始实行“港澳个人游”政策,成为河北省首家开通“港澳个人游”的城市。这样,石家庄去香港游玩、办事,既可以随团前往,也可以独自安排行程,石家庄与香港、澳门的距离进一步拉近。
如今,原来的石家庄市公安局出入境管理科已成为市公安局出入境管理处,现有在编民警28名。业务接待大厅面积达420平方米,业务窗口有14个,现在的日接待受理量最多可达500人,统一配备了计算机、打印机、证照照片采集系统等,在每个窗口安装了现场人像采集摄像头。
30年的时光里有太多故事,我们的“30年记忆”系列报道也许会唤起您的回忆与共鸣,请把您的故事告诉我们,热线电话96669或88631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