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20年前的哥那是相当的款(图)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11月26日03:28  海峡都市报
20年前的哥那是相当的款(图)
应师傅上世纪九十年代初换上了福州第一批带空调的出租车。

  “出租车没有打表一说,都是上车后,司机和客人按路途远近商量价钱”

  本报记者侯希辰肖春道实习生谢德存

  在不少老福州人的记忆中,20多年前“打车”可是和用大哥大、吃西餐等一样,是很奢侈的事。

  那时没有人买得起私家车,出租车成了市民偶尔享受轿车的唯一途径,而当时的哥就是万元户的象征。昨天,记者找到福州鼓楼出租车联盟47岁的出租车司机,名叫应龙,从1987年开始开出租车,是福州最早的一批的哥。

  “二十多年前,大家出门极少打车的,当时很多人不知道啥是出租车,街上拉客人更多的是三轮摩托车。”应龙说,上世纪80年代末,出租车还是非常稀罕的事物,大街上偶尔能见到几辆的士,都是二手的波罗乃兹、拉达等旧车。

  “实在太穷了,刚好我哥从上海买了辆二手波罗乃兹牌的士,于是我就帮他开车挣点小钱贴补家用,从此做起了的哥。”应龙记得,那时出租车也没有打表一说,“都是上车后,司机和客人按路途远近商量价钱,一般市区都是10元,这在当时算很贵了,抵得上半个月工资。”应龙说,那时,他们不像现在要满大街找客人,都是把车停到路口“蹲点”等活,当时五四路、五一路等除了公交车外,其他车不多,偶尔还有拖拉机、马车,出租车能随便停靠在路口。的哥“蹲点”比较集中的地方在火车站、东街口、南门兜、汽车站。

  不过,车上没有“出租”标志,得靠自己拉客。

  “基本没有本地人来打车,来坐出租车的有两类人。”应龙说,一是外地来福州办事的,不熟悉路,坐的士好找地方;二是外国人。的哥不会外语,老外一上车就递来一张纸条,上面写着要去哪,“我们比划着车费,结果老外拿了10美元过来。”做了一段时间的哥后,应龙发现这行确实不错,“一个月能挣三四百元,以前我在工厂月薪只有18元工资。”1989年,应龙借了两万多元买了一辆白色菲亚特,“7月,我给车报上了牌,车号是福建01F2491。”

  “在那时,人家一听你是的哥,都会羡慕地说声万元户”

  应龙说,当时福州出租车从旧的波罗乃兹、拉达逐渐换成了以新的菲亚特为主,“政府出台了出租车的管理办法,比如发一种白色小牌,上面写着‘出租’,可以放到车顶上,这样大家就知道哪辆车是出租车,车上也开始有了计价器”。

  “当时,福州人把菲亚特出租车叫作‘蟑螂车’,形容这车很小,只有前排有门,我们要先把前排座位折起来,客人才能坐到后排去。”应龙说,随着经济发展,从那时起福州的出租车逐渐多了起来,打车的市民也多了,“主要是订车去火车站或者跑八县,当时开出租的都会在家门前钉块牌子,写上‘出租车’和自己的传呼机号码,这样方便大家预订车。但路上招手叫出租的还是少,有的话都是急事。”“收入高了,家里的生活改善不少。在那时,人家一听你是的哥,都会羡慕地说声万元户,自己也觉得开出租挺光荣的。”应龙说。一年多后,福州街头的出租车有了大变化。“政府要求出租车升级,我花了十几万元买了当时的高档车:有尾巴的夏利车,这可是福州第一批带空调的出租车。”应龙说,那时人们还不熟悉空调,“好多客人一上车就讲,‘师傅你这车真好,外面这么热,里面还凉凉的’。

  有的客人坐了一回,下次打车还专门等我们这种红色的夏利,于是出租车就会特地在车窗上贴上‘凉气’两个大大的字。”应龙说,那时出租车的车费也统一了,“起步价是6元”。

  “上世纪90年代中期,大家的生活就更好了,打车变得普遍了,出租车逐渐成为大家代步的交通工具之一。”应龙说,福州的出租车渐渐高档起来,“1997年换成了桑塔纳,车牌也换成了闽AT2491,车变大了,客人坐起来自然更舒适。”8年后,应龙的桑塔纳换成了捷达,“车牌还是2491,现在还装上了GPS等。”


Powered By Google 感动2008,留下你最想说的话!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8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