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的变化太惊人了”
我们希望给那些不能走出国门的中国人,展示未来可能会发生些什么
★ 本刊记者/李静(发自美国纽约)
在已届耄耋之年的托夫勒和夫人海蒂的记忆中,二十多年前他们第一次访问中国的情景,清晰得仿佛就发生在昨天。
26年前,托夫勒的《第三次浪潮》给改革开放之初的中国人带来极度的思想震撼,在中国销售达1000万册。
托夫勒出生于纽约,被认为是当今世界最具影响力的社会思想家和未来学家。他曾担任著名财经杂志《财富》的副主编。在记者生涯的磨砺中,托夫勒对社会问题,特别是对人类向何处去的问题,发生了浓厚的兴趣。托夫勒的妻子海蒂·托夫勒也是知名的未来学者,两人志同道合,曾多次合作著述。1970年两人出版《未来的冲击》,1980年出版《第三次浪潮》,1990年出版《权力的转移》等未来三部曲,享誉全球。
2008年10月底的一个下午,托夫勒夫妇应邀接受《中国新闻周刊》采访。从走进洛杉矶的一家小餐厅开始,托夫勒与海蒂总会就各种各样的问题展开激烈的争论。托夫勒笑着对记者解释说,这是他们能够不断取得进步的秘诀。
只是,关于中国过去30年的变化,二位老人鲜见地保持了一致:中国的变化太惊人了!
“很长一段时间我们都不知道是什么带给了中国这样的影响”
中国新闻周刊:1983年你第一次到中国的时候是怎么看中国的?
海蒂·托夫勒:我们第一次到中国的时候是一个寒冬,人们好像不喜欢公开地讲出自己的想法。我感觉那时中国是贫穷的农业国。街上很少有汽车,大家都骑着自行车。那时的中国正在度过一段非常困难的日子。
当时我们带着影片、磁带、抄本(《第三次浪潮》)来到中国,希望给那些不能走出国门的中国人展示未来可能会发生些什么,而且我希望中国会按照后工业化的道路发展。有些人告诉我们:“我骑了10英里来看这些电影。”演讲后人们提出的最突出的问题是:“我们怎么能跨越一个阶段达到第三次浪潮?”
阿尔文·托夫勒:1983年我们在中国展示了影片之后很长一段时间,我们都不知道是什么带给了中国这样的影响。两年后,我们在法国时看到一本法语杂志,上面一则报道提到《第三次浪潮》是中国最畅销的书。这使我们感到惊讶。
这本书到中国时恰逢一场中国国内的大辩论。很久之后有人告诉我们,1983年,中国高层领导会议上曾经讨论过《第三次浪潮》。
中国新闻周刊:你有没有预见到中国会变成现在的样子?
阿尔文·托夫勒:我们对中国没有足够的了解,我们不是中国专家。我们的书偶然地在一个恰好的时刻到了中国。中国的成就,是显著而奇妙的。我们没能预见到中国会发展得这么快和这么成功。
当我们2006年再来到中国的时候,已经完全不同了。看那些建筑、公路上的交通、中国出口的产品、巨额外资的引入,中国已经不是原来的中国了。
中国做的最成功的事情或许就是,在没有撕裂和粉碎社会的前提下,完成了和平的变革和转换。
“这是一个神奇的时刻,变化如此迅速地降临”
中国新闻周刊:你怎样看待中国的未来?
阿尔文·托夫勒:我仍旧相信未来中国会超越发达国家,因为这个国家理解第三次浪潮的含义,这表示中国在智力上已经准备好了。中国懂得第三浪潮和第二浪潮的区别,而且明白向知识经济转型是多么重要。但是另一方面,中国有世界上最大的麻烦——最大的人口数量。我不能现在就断言,中国能不能成为第三次浪潮中的世界领袖。我能遇见到的是,经济的崩溃不会发生,但会减缓其第三次浪潮的发展。
中国新闻周刊:据你看,中国如何应对未来的挑战呢?
阿尔文·托夫勒:我印象中,中国的领导人理解第二次和第三次浪潮的关系,他们想建造全世界最先进的科技和知识经济,我想这应该是目标。
另一件中国需要做的事情是改变教育,把孩子引向未来。目前还没有人发现一个神奇的解决办法进行教育观念转换。如果想走进知识型社会的更高级层面,应该让数百朵花绽放,让教育绽放。还没有国家在这么做,每个人都觉得教育应该像个工厂。但社会是为未来运转的,应该让孩子们有能力思考。
中国有首先进行变革和渴望进行变革的年轻一代。年轻的一代成长到今天,已经对信息论很熟悉了,而且明白和全世界人交流的重要性。这是再生的变革。我们看到这一代人带给中国各种改革创新,包括经济改革、技术创新等等。这样,中国将会变得比其他国家更有优势、更强大。
20年前,没有人能够想象中国的崛起。这是一个神奇的时刻,变化如此迅速地降临。可能会有一些后退和前进交替发生,但我相信总体上会以一种积极的方式前进,所以没有人能够精确地预测未来。主流的预测在不断地变化。 ★
(李赫然对本文亦有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