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主讲人揭百家讲坛包装内情:被“修理”过的演员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11月26日10:16  南都周刊
主讲人揭百家讲坛包装内情:被“修理”过的演员
  2007年1月14日,上海,在央视节目《百家讲坛》上说清史的中学教师纪连海,用一堂名为“儒家文化的破坏和重建”的专题讲座,正式拉开了“文庙讲座”的序幕。

  易中天曾说过一句著名的话:你要想在《百家讲坛》讲好,第一个条件就是你甘愿被修理;第二是你能够被修理。只有被彻底“修理”过的主讲人,才能包装成为符合《百家讲坛》流水线出品要求的杰出“演员”。

  记者 | 张守刚 北京报道

  主讲人揭开《百家讲坛》选秀包装内情

  他们都是被“修理”过的演员

  2007年年底一个周五的晚上,10点左右,浙江大学中文系副教授段怀清正在电脑前“干活”,家里的电话响了。

  电话是《百家讲坛》执行主编王咏琴打来的。这趟杭州之行,她打算挖掘一些主讲人。

  在学校,段怀清日子过得很舒心,学生们都喜欢他汪洋恣肆天马行空的讲课风格。电话里,对方还询问段怀清对《百家讲坛》的了解情况。段怀清知道这个节目,但没有看过多少,甚至没有专门看过,印象比较深的是钱文忠的一讲《大唐西域记》。

  段怀清并不知道《百家讲坛》如何选择主讲人,也没有觉得自己会有机会和实力做这个主讲人,更不知道之后还有预选、初选、面试之类的程序。

  完成了这道程序的段怀清,正式成了《百家讲坛》流水线的一个“演员”。11月,他主讲的“中国民间四大爱情传奇”系列开播。电视画面里,段怀清笑容有点僵硬,“对着镜头到底笑不笑?这都斟酌再三。”段怀清说。

  类似的经历,几乎每个《百家讲坛》的主讲人都经历过。仰慕大学教授风范的观众们,希望通过电视来体验在大学课堂的感觉,却不知见到的主讲人都是被彻底“修理”过的,被包装后符合《百家讲坛》流水线要求的杰出“演员”。

  海选:三管齐下+毛遂自荐

  王咏琴想到段怀清,是直接找到浙江大学人文学院,院领导推荐的。

  这是《百家讲坛》选拔主讲人环节之一——海选。

  《百家讲坛》的体制是这样,万卫是制片人,制片人下面有执行主编,执行主编下面是编导,这样分三个层级。栏目人员又分为四个小组,每个组都是有固定的主讲人,谁发现的主讲人谁就做,每个组也要为节目收视率、影响力等各个方面负责任。

  即使在栏目内部,编导们也不讳言“海选”这个选拔主讲人的环节。主讲人王立群向记者透露了栏目到各个大学进行“海选”的方法,他称之为“三管齐下”:“第一,在校园网发公告,征求主讲人,全校教职员工都可以去;第二,请人文院系推荐几个好的老师,进行面谈;第三,走访大学生,让他们推荐讲述好的老师。”

  由于易中天、于丹的火爆社会效应,很多大学教授都对《百家讲坛》趋之若鹜。《百家讲坛》先后到河南大学挖了四次人,每次的报名都很踊跃。王立群回忆自己“中举”的过程:“他们选了两三天,没选到合适的主讲人。面试是上午一批,下午一批,几十个人去试讲。”王立群自己本来是最应该错过的人,因为海选期间,他到北京出差了,经过沟通后急忙赶回河南,才赶上了面试。

  除了“三管齐下”,还有一些辅助方式。比如小圈子的推荐,“小于丹”蒙曼结缘《百家讲坛》,就是因为她的学长、在坛里讲唐史的孟宪实教授的推荐;而西北大学文学院院长李浩透露,毛遂自荐的学者也大有人在,“有的老师就把自己讲课的录像寄过去,和节目组的人套近乎,希望能得到赏识,一夜成名。”

  面试:尴尬地对着镜头“胡说”

  次日,按照事先约定,段怀清到浙大附近的一个宾馆见到了王咏琴,与栏目组人员聊了约半个小时,看有没有重合的兴趣点。

  当时电影《色·戒》正是社会热点话题,同名小说作者张爱玲正好是段现代文学的研究领域,他就谈了下对《色·戒》的一些看法。“对方就说,咱们接下来录一个十分钟的东西,一个片断。”

  那十分钟试录,用段怀清的话来说是个“尴尬的过程”,“没有任何限制,就要求你对着镜头讲十分钟。就对着一个摄像机,什么人也没有,就是胡说。”

  没有经验,没有准备,段怀清不大想讲。“他们说,没有问题,对着镜头随便说。我就讲了一点点关于张爱玲的东西,我估计还没有录到十分钟。”此次面试之后,段怀清特佩服王立群、阎崇年这些主讲人,一把年纪,能够很快适应,而且做得那么好。录完像,段怀清就离开了,栏目组又开始面试后面的人。

  两天之后的早晨,段怀清再次接到栏目组的电话,得知自己“初选”通过了。“希望尽快安排一些时间,直接到北京录一堂课。”几日后,段怀清飞到北京,录了40多分钟的一讲,内容还是与张爱玲有关。“录完之后,他们当天就告诉我,可以了。”

  “可以了”。这句简单的话意味着段怀清已经被正式“录取”,成为《百家讲坛》的主讲人。

  能否成为《百家讲坛》的主讲,决策权最后还是在制片人万卫手中。万卫曾提出了“三维选人轴”理论:这个选人轴中,Y轴是纵轴,对应这个备选主讲人的文化和学术根基,X轴是横轴,也就是备选主讲人跟大众交流的能力,要口齿清楚、思维缜密,同时最好有幽默感。而Z轴,则是直指人心的,就是这个人要有人格魅力,受观众喜欢。全部符合这三者的学者,才能进入正式的打造明星程序。

  包装:“职业演员”的诞生

  易中天曾说过一句著名的话:你要想在《百家讲坛》讲好,第一个条件就是你甘愿被修理;第二是你能够被修理。

  段怀清的“张爱玲选题“最后被撤了,原因是过于小众化以及涉及一些敏感问题。考虑到国家广电总局对《色·戒》的大棒态度,央视放弃这个选题也可理解。段怀清就提出另一个建议,他想讲古代四大民间传说。“百家讲坛已经有人在说庙堂文化与精英知识分子文化,做得也很好,相对来说,民间做得稍微少一点,而我个人对民间传说有一些兴趣。”这个选题顺利通过了。

  “一个人讲什么,一定有和他的性质和气质相符,这其实就是一种包装。”万卫曾如此表示。比如易中天刚到栏目组并不知道自己要讲什么,让他讲《三国》,他起初不同意。而中学教师纪连海刚开始讲,也学阎崇年开口闭口是“皇帝”,后来重新定位后,专注在二十四臣以及太监。

  一位曾和万卫共事的编导告诉记者:“万老师很敬业,同时也透着几分狡猾。”这颇像对导演张艺谋的评价,而《百家讲坛》选拔包装主讲人的过程,跟“谋女郎”甚至“星女郎”的走红过程颇为相似。最文化的与最娱乐的,在产业化包装操作的这一点上,重合在一起。

  这种包装还具体到很多细节上,段怀清的女儿看了节目后,批评他说“动作幅度太大了”。段怀清很郁闷地认识到,镜头把很多平时都不注意的小动作都放大了,限制了自己的发挥。有段时间,他几乎都不会笑了,“不知道露出牙齿笑会不会很难看。”

  有时候,他觉得自己某些体验跟演员非常类似。在大学上课的时候,他可以准备七八个典故,兴之所致,张嘴就来,但到了《百家讲坛》却只能说一个。他抱怨说,自己现在特别同情演员:“一个演员如果不让他上台是多么委屈啊!我们准备了很多内容,却一声‘咔’,就被砍掉了,也是一样的心情。”

  《百家讲坛》在介绍主讲人的时候,头衔动辄就是“专家”、“教授”,其实,易中天与《三国》、于丹与《论语》,王立群与《史记》,包括段怀清与“四大民间传说”,并不存在研究方向上的对应关系。对此,北邙山樵在《百家讲坛:权力结构与传媒生态》中说:“于丹、易中天等主讲人,名气虽大,但其实质只是节目的面孔,形同于木偶。他们挂着学者教授的职位,但是讲述内容经常跨越自己的专业,实质上只是在提供电视台需要的东西,所以已经和职业演员无异。”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Powered By Google 感动2008,留下你最想说的话!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8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