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第一场集体婚礼(组图)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11月26日11:51  春城晚报
第一场集体婚礼(组图)
那个年代,戴朵红花就结婚了(资料图片)。

第一场集体婚礼(组图)
1980年晚报报道了这场集体婚礼。

第一场集体婚礼(组图)
如今,礼服尽显华丽时尚(资料图片)。

  集体婚礼最初叫“集团结婚”,“集体婚礼”是更准确的表述方式。1935年上海首倡集体婚礼时,汉口、北京便紧随其后,于同年11月1日首次举行集体婚礼,17对新人结成佳偶。当时,“集体婚礼”作为一种制度而存在,由官方定期举办。

  1980年,废除陈规陋习、提倡婚事新办、不需聘礼的新风在全国吹起,刚刚创刊两个半月的春城晚报与昆明市总工会、共青团昆明市委和昆明市妇联联合举办了改革开放后我省第一场集体婚礼。

  婚礼上 新郎新娘没敢牵牵手()

  □ 本报记者 黄 莺/文 黄雪飞/摄

  1980年2月15日一大早,王经常穿上新买的米灰色涤卡中山装和墨绿色西裤,步行来到春城晚报大礼堂,夏继筠骑着崭新的28吋凤凰牌自行车从东寺街赶来会合,这一天是他俩大喜的日子,同一天,还有17对新人跟他们一样喜气洋洋地聚在这里举行了集体婚礼。

  那一天,刚刚创刊两个半月的春城晚报与昆明市总工会、共青团昆明市委和昆明市妇联联合举办了改革开放后我省第一场集体婚礼。

  简朴热烈

  市委书记骑单车来做证婚人

  时任春城晚报副总编兼政文部主任的段文慧回忆,1980年2月10日,晚报在头版报眼处刊出消息《破陈规陋习 开一代新风》,左上角一个大大的喜字,号召办理了结婚登记的青年男女报名参加集体婚礼,短短几天,就有来自各行各业的18对新人报名。

  1980年2月15日上午9点半,集体婚礼在春城晚报大礼堂举行,主持人是当时的昆明市委宣传部部长,时任省委常委、昆明市委第一书记的李原当天早上骑着自行车前来当证婚人,各相关部门负责人和新人的同事、亲友共600多人参加了婚礼。

  段文慧对新人们的着装还有印象,刚刚告别了清一色的蓝布衫时代,他记得新娘们穿得“很花哨”,有的还特别做了头发。

  结婚三大件

  手表单车缝纫机

  王经常告诉记者,28年前流行的结婚三大件是:手表、自行车和缝纫机。由于那个时候,大多数关系民生的商品需要凭票购买,当时28岁的王经常是一家印刷厂的二级工,一个车间五六十人,每个季度只有两张手表票,只有新人可以享受特别“优待”。“我幸运地获得了一张宝贵的表票,托熟人买到一只北京牌手表,红色的皮表带,这块表就是我俩的定情信物。”王经常精确地记得,这块表的价格是120元,在当时是一笔很大的开销,因为那一年王经常每个月的工资是34元8角3分。

  “当时结婚三大件,我都没有备齐,缝纫机没有买。还好托熟人从专县上买了辆凤凰牌28吋的自行车。”王经常回忆说,在昆明买单车要凭票,专县上卡得没那么严,那时候很多人都这样买单车。

  王经常准备婚礼的另一项大开销就是家具。那时流行买木料来请师傅“打家具”,还没有组合柜这个概念,王经常就花了一百多元打了三门柜和床。

  服装和婚车

  做套新衣服 单车做婚车

  结婚仪式前,王经常跟夏继筠到文庙直街一家小有名气的老裁缝店,未婚妻做了一件当时颇为流行的毛呢小西装,他做了一条裤子,都是墨绿色,记者开玩笑说“用现在的话讲这算‘情侣装’了!”王经常腼腆地笑起来。

  王经常回忆妻子当时穿着件墨绿色小西装,里面是暗花衬衣,“很精神”。王经常之前特别去理了个发,妻子也烫了个当时流行的卷发,“不过那时还没有条件化妆”。

  集体婚礼当天,夏继筠骑着凤凰牌28吋“婚车”前往春城晚报大礼堂。“当时那辆车够气派的。”王经常说,他将“凤凰”原装的脚架卸下来,自己装了一个小脚架,28吋的自行车凭添了几分秀气,跟妻子很配。

  婚乐

  奏响《我们的生活充满阳光》

  胸前戴着大红花的新人们在鞭炮声中列队走进礼堂时,奏响的不是现在常听到的瓦格纳的《结婚进行曲》,而是电影《甜蜜的事业》主题歌《我们的生活充满阳光》。

  证婚人李原在婚礼上用鲁迅先生的话鼓励18对新人——“婚事的完美与否,绝不在花钱多少,而在于夫妻双方的志向和感情。”

  仪式

  新郎新娘手都没牵

  现代的婚礼上,新郎新娘相拥热吻的场面已司空见惯,在1980年这真是难以想象。王经常回忆,集体婚礼当天,他跟新娘甚至没有牵手,“那时候的人还相当保守,远没有现在开放”,跟夏继筠谈恋爱三四年两人从来没有在街上牵过手,“擦下肩都算不得了了”,最亲密的活动就是能到电影院看场电影,现在王经常还能马上说出印象最深的两部印度影片《大篷车》和《流浪者》,直到结婚八九年以后,王经常家才拥有了第一台电视机。

  礼物

  脸盆水壶最时兴

  结婚那天,夏继筠单位的工会给他们送来一个搪瓷脸盆、一个水壶和两个碗作为新婚礼物,王经常回忆那时还没有人送红包,收到最多的就是脸盆、水壶和茶壶,最贵重的礼物要算亲戚送的一个军绿色帆布箱子。“那种脸盆一摔就脱一大块瓷,不经用,后来就很少用了。”直到现在,王经常家里还留着两个28年前收到的脸盆。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Powered By Google 感动2008,留下你最想说的话!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8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