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不怕丢乌纱帽 闯出“晋江模式”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11月27日02:29  海峡都市报

  曾经贫穷落后的晋江,靠着卖洋货悄悄起步,不断升级,一跃成为中国农村经济发展的标兵;它的“成名”路经历了怎样的艰辛,它又有哪些惊人之举引领全国改革风气之先……当年的地方官讲述晋江腾飞背后的精彩故事

  本报记者汪孝林

  30年前,晋江人怎么也不会想到,当初自己拿着海外亲友寄回来舍不得用的洋货到市场上卖,后来会形成闻名遐迩的小商品市场。近在家门口的市场,令敢拼敢闯的晋江人有了创业冲动,利用“三闲”(闲钱、闲人、闲房)办厂生产自己的“洋货”,从而推动区域经济快速发展,创造了令人艳羡的晋江模式。

  “集资经营是晋江乡镇经济的一个基本特点,使之有别于苏南的乡办、村办集体企业和温州的个体企业。”1986年,著名社会学家费孝通对晋江乡镇经济的这番描述,使晋江模式开始家喻户晓,与苏南模式、珠江模式、温州模式并驾齐驱,成为中国农村经济的四大发展模式。

  回忆这段历史,1985年—1990年时任晋江县委书记、现任泉州市计生协会会长的尤垂镇,仍会为自己和同事当年的魄力深感自豪。他说:“改革开放初期,国家政策不明朗,全国还在进行‘姓资姓社’大讨论,改革困难重重,我们县领导就提出,要创造性贯彻改革开放精神,只要不是明文规定不允许的,只要有利于生产力发展和人民生活改善的,都鼓励悄悄干。”

  “单靠外面寄回来的小洋货供不应求,晋江人就想,不妨自己生产”

  晋江是著名的侨乡,在港澳台和海外拥有同乡200多万人,与晋江本地100万人一起号称“海内外三百万晋江人”。上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这些在外的晋江人,每年都会给家里寄些内地短缺的商品回来。

  尤垂镇介绍说,贫穷的晋江人舍不得用,就会拿这些洋货到市场上卖,卖的人多了,晋江就慢慢形成一些小洋货市场。由于购买者络绎不绝,单靠外面寄回来的小洋货供不应求,晋江人就想,不妨引进国外先进生产设备,自己生产。

  当时,晋江人手头都有一些闲钱,因为每年在外的华侨都会给家里寄钱。由于闲钱不多,晋江人就联合一些亲友,通过在外的华侨购买设备、原材料,再加上闲置的房子和劳动力,各种承接“三来一补”业务的乡镇企业就纷纷冒了出来。

  凭借既已形成的小洋货市场,这些乡镇企业快速发展。尤垂镇用三句话形象地梳理晋江经济的三个发展阶段:三闲起步、三资开路、大办工业区迈大步。

  “对于‘小洋货’市场以及后来的集资办厂,我们没有去打压,而是百般呵护”

  随着企业发展,一系列问题横在晋江企业主面前:资金不足,能否集资办厂?参股资金能否分红?企业规模发展,人手不够,能不能对外招工,能允许招多少人?……改革开放初期,这些都是涉及姓社姓资的大问题。

  本着为企业主排忧解难,1980年,晋江县委颁布了《关于加快发展多种经营和社队企业若干问题的决定》,明确允许社员集资办企业,允许企业雇工,允许集资企业股金分红,允许推销产品提成等。就在这一年,晋江县工业产值在1949年后第一次超过农业产值。

  可以说,晋江经济起得早,发展快,开明的晋江地方政府发挥的作用不可忽略。尤垂镇说,虽然当时社会还进行姓资姓社的讨论,但是晋江县对于“小洋货”市场以及后来的集资办厂,“我们没有去打压,而是百般呵护”。

  当时,晋江的许多政策引领全国改革风气之先。尤垂镇说,作为当时的地方官,必须创造性贯彻落实中央的改革开放方针,满足群众的真切需求,有一些可跟上面沟通,有一些就不能沟通了。

  当被问及是否担心个人仕途时,尤垂镇表现出一副改革家的风范:“无私无畏,个人得失不算什么,乌纱帽就放在桌子上,要摘走也没什么。”


Powered By Google 感动2008,留下你最想说的话!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8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