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央视社会与法频道近日启动“法律服务动车组”媒体行动,首站抵达四川北川擂鼓镇。主持人敬一丹、摄影家牛群、主持人大牛作为法律服务分队成员深入灾区参与体验。针对修订中的《防震减灾法》,国家地震局和国务院法制办有关负责人现场回应灾区群众的提问,并现场征集立法建议。
地震后部分极重灾区调高设防标准
法律服务分队队员牛群刚刚在北川就灾后重建做了调查走访,他向现场的官员提问,将来是否会出台房屋抗震统一标准?怎么才能让人们住上安心踏实的房子?国家地震局防御法规司副司长杜玮回应说,房屋和其他工程首先面临是选址的问题,要选好址,其次要有一个科学合理的设防标准,第三要有非常合理的抗震设计。国家在这些方面都已经有了基本完善的法律制度和配套的技术标准。
杜司长透露说,在地震发生后,国家已经在一部分极重灾区将七度设防调整到了八度,有些地方调整到了七度半。具体到北川地区,这里原本应该是属于七度设防的地方。在调整过后,七度设防已经成为国家规定的最低标准。
针对学校、医院等公共建筑的抗震设防标准,国务院法制办农业资源环境法制司副司长左力说,在《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条例》中,已经明确公共建筑的抗震设防要求要高于当地的一般房屋,在国务院提交全国人大审议的《防震减灾法》修订草案中,再次明确了这一要求,建设单位、施工单位、设计单位等相关单位都有责任按照抗震设防的标准来进行设计施工,国家有关部门也必须监督到位。
两句话回应地震预报难题
擂鼓中学桂老师在央视社会与法频道“法律服务动车组”节目现场提问,地震能不能像天气一样进行预报?国家地震局防御法规司副司长杜玮用两句话作了回应,一是地震预报仍然是一个全人类还没有解决的一个科学难题,二是中国的地震学家和地震工作者基于深厚的历史经验和不懈的探索,仍然在努力尝试着争取能够在某些条件下对某些破坏性的地震能够事先做出一定程度的预报。杜司长表示,按照现行的制度规定,地震预报只有经过省级人民政府和国务院批准以后才能正式发布。
针对在地震中失去孩子的年轻父母能不能再生养一个小孩的提问,国务院法制办农业资源环境法制司副司长左力回应说,这是汶川地震以后遇到的一个特殊问题。四川省人大在今年7月25日专门对此做出了一个比较具体的规定,也就是《汶川特大地震中有成员伤亡家庭再生育的决定》,将这一特殊问题与国家的计划生育政策做了衔接,在这项新的地方法规中,三类家庭被许可再生育一个子女。
北川县委书记:今年冬天绝对保证老百姓不挨冻不挨饿
针对社会公众关心的灾区群众过冬问题,参与央视社会与法频道“法律服务动车组”节目的北川县委书记陈兴春表示,“今年冬天绝对保证老百姓不挨冻、不挨饿,更不能冻死人、饿死人,这一点请全国人们放心,我们对此充满信心”。陈兴春表示,北川的重建目标是一年安民,两年恢复,三年整体提高。
参与社会与法频道“法律服务动车组”活动的央视主持人敬一丹在北川灾区体验了三天。她在节目现场提出建议,希望国家能将5月12号设立全民预防灾害日。具体来说,希望在这一天,学生要上关于预防灾害的课,做相关的演习,要知道如何应付地震、洪灾、雷电等各种各样的灾害,这一天媒体要用各种各样的形式来宣传防灾减灾的话题,这样所有人都能在5月12号这个日子里得到一些东西,这也应该是这个特殊的日子留给国人的特殊遗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