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正文内容

可可西里藏羚羊生存状态考察:穿越铁路死于公路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11月27日14:20  南风窗

  藏羚羊:穿越铁路,死于公路

    特约记者 万青 发自青海格尔木

  火车驶入可可西里无人区,铁路护栏内洁白的雪地上忽然出现了一串细小的动物脚印。这是10月中旬的一个冬日,伴随短暂兴奋之后的疲倦,不少乘客开始打起了瞌睡,很少有人注意到窗外的景观。这串小脚印沿着铁轨向前,在铁轨和护栏之间游走,好像是跌跌撞撞地在护栏内寻找出口。目光跟随它走了几百米之后,脚印又突然消失了。它本该从为它们预留的野生动物通道跨越铁路,却不幸误入了铁路围栏。

  “可能是护路工在检修时忘记关上铁路护栏门才误打误撞进来。”一路一直忙于观察铁路沿线的动物研究员夏霖说。她是中国科学院野生动物研究所的科研人员,多年从事青藏高原上的野生动物研究。她的这次火车旅行看似和普通乘客没什么两样,却是长达5年的青藏铁路沿线野生动物生态监测项目的一部分。

  早在2003年,夏霖和导师杨奇森研究员就参与青藏铁路建设项目的生态预调查,他们设计青藏高原上的第一条野生动物通道。那一次,可能是我国第一次在大型工程项目中考虑对野生动物生境的影响。每年的春夏秋冬,她所在的研究小组都要上青藏高原进行实地监测。如今,青藏铁路通车两年多,铁路沿线共修建25处野生动物迁徙通道。

  这一次坐上从拉萨返回北京的火车,她们要对青藏铁路沿线动物的遇见率进行监测。“遇见率”听起来复杂,其实说得简单点,就是坐上火车,观察沿途能看见的动物,记录下它们出现的时间、路段和数量,以此考察铁路沿线野生动物的分布状态。

  “减去1公里。刚才的里程数可能看错了。”夏霖和同伴分别坐在车厢左右两侧的车窗旁,一面注意着观察铁路路基边上的里程表,一面记录着沿途野生动物。遇见成群的动物,她们就会举起手中的望远镜,仔细清点数目。根据动物出现的时间和里程数就可以大致推断出动物活动的区域。过了那曲,铁路沿线出现了第一只藏羚羊。“没想到今年出现的路段这么早! ”

  一连5个小时,车厢内变得很安静,只有夏霖偶尔报一下里程表数目。

  “列车在措纳湖车站停车10分钟。措纳湖是青藏高原上一颗美丽的明珠……”随着列车广播旅客们向窗外望去。面对车窗外仿佛触手可及的湛蓝湖水和远处巍峨的雪山,不少乘客禁不住发出惊叹,有些赶紧拿出相机拍摄。

  火车启程继续在高原穿行,车窗外不时可以看到野生动物一掠而过。只不过,如果没有人提醒,大部分时间这些动物对于普通乘客来说,更像是一个个活动的黑点。甚至,就连天天跑青藏线的列车员们也弄不清藏原羚和藏羚羊的区别。“这一路上野驴经常都能看见。你看,那不就是藏羚羊!”聚在餐车里休息的列车员们,随手指指窗外,这些小动物在他们眼里已经习以为常了。

  “青藏线上的客车虽然也是T字头,不过速度并不是特别快。在繁殖季节,车窗外有时甚至能够看到藏羚羊交配的场景。如果能在火车上为乘客发放一些沿线野生动物的介绍多好。旅客们学会了观赏野生动物,也自然会唤起保护意识。”夏霖感慨道。

  火车驶入唐古拉山这一段时,已经是中午了。地面上的积雪反射着高原阳光,明晃晃地让人睁不开眼睛,稍微注视一会儿就感觉眼睛酸涩难受。研究人员戴上墨镜,举起望远镜,继续在雪地上搜寻。过了唐古拉山口,天色忽然暗下来,车外风雪交加。观测人员举着望远镜努力辨识窗外黑点的身份,眼睛很快就酸痛不已。高原的天色直到8点才完全暗下来,这段时间里,她们依然在抓紧时间做最后一段路线的监测。

  对于人类来讲,生存条件过于恶劣的可可西里无人区,可能是野生动物们最后的乐土。

  求生之路

  可可西里无人区的野生动物中,受青藏铁路影响最大的,可能就是冬季生活在三江源保护区的藏羚羊。“大约有3000到4000只,”研究人员估计,“前往可可西里的,这些年每年大约有1500到2100只,返回时增加到2300 到2900只。”

  从上世纪70年代开始,中国的科学工作者曾多次对青藏公路沿线的野生动物进行详细的调查。他们发现:藏羚羊在青藏高原的分布,并不像100多年前那样连续,而是孤立分布在新疆阿尔金山、西藏羌塘、青海三江源保护区和可可西里保护区等4个区域。每年夏天是藏羚羊的繁殖季节,几乎半数的雌性藏羚羊都会迁徙到可可西里腹地产仔。大约1个月以后,再带着幼仔返回原地。至今也没有人能解释清楚,为什么藏羚羊需要经过这样漫长的迁徙才完成一次繁衍。

  藏羚羊是十分敏感的动物,有时地面上的一个水坑或者一个土堆,都有可能让他们绕道而行。昆仑山以南,由于必须建筑在永久冻土层上,路基比平常的铁路高出许多。这些高耸的路基阻挡了藏羚羊的视线,给它们漫长的迁徙之路又平添了困难。因为迁徙路线相对固定,青藏铁路在特定位置设计了几种通道。如果不事先介绍,坐上火车也根本不会注意到,那些高高架起的铁路桥,原来就是留给动物们的“生命桥”。建成之初,这些为方便野生动物迁徙的通道对于一向生活在这里的动物来说,可能更像是陌生的庞然大物。两年之后,它们是否适应了为它们设计的通道呢?

  2008年初,一张藏羚羊通过五北大桥——可可西里野生动物通道的照片引起了《自然》杂志的注意。因为摄影师对图像进行了处理,引发了国外媒体对青藏高原藏羚羊保护状况的质疑。2008年4月17日,英国《自然》杂志刊出了研究青藏铁路的生态影响这一课题最权威的中国学者杨奇森和夏霖的来信,他们认为,照片虽然为了追求艺术效果而造假,但是多年的监测结果证实,藏羚羊迁移时已逐步适应利用野生动物通道穿越铁路。连续实地的监测数据显示,随着时间的推移,选择动物通道的藏羚羊越来越多。以2006年为例,研究组共观测到2952只藏羚羊回迁,其中98.17%的藏羚羊从野生动物通道中穿过。

  五道梁和楚玛尔河之间的20公里,是藏羚羊迁徙的必经之路。研究小组进行野外监测的地点就设在公路里程K29 97~2998铁路施工遗留的工程指挥部,一座由蓝色活动板房建成的小院落。这里是观测藏羚羊迁徙的最佳位置,一侧正对可可西里野生动物通道五北大桥,另一侧则毗邻藏羚羊频繁跨越公路的地段。每年夏季,研究人员都要在这里日夜守候。

  根据研究人员的观测结果,通车两年之后,藏羚羊已经可以轻车熟路地向五北大桥(可可西里野生动物通道)行进。 “以往几年中,藏羚羊群有时还会迷茫地在刚建成的铁路路基下往复徘徊,寻找出口。从去年开始,羊群已经开始逐步适应改变的环境并调整了迁移的路线。”夏霖说。

  科学家们曾经记录下这样的“适应”画面:羊群在头羊的带领下集聚在桥下。经过短暂的休息之后,头羊开始警戒,站在桥墩下向铁路对侧眺望。桥下的阴影似乎为它们带来某种困扰,头羊在阴影前伫足不前。也许是因为藏羚终生生活在视野开阔的地带,而高原上也没有高大的植物,阴影对它们而言显得有些陌生吧。不过,头羊很快确认阴影没有危险,羊群在桥下仅仅徘徊了20多分钟就开始穿越通道。藏羚羊们奔跑起来,跳过桥下的阴影,一路向前。

欢迎发表评论我要评论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留言板电话:010-82612286

相关专题 南风窗

更多关于 藏羚羊  的新闻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1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