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报记者方传柳实习生何慧许一凡
下周起,本报将征集到的经典老照片上网公布,以供读者评选奖项。这一消息昨日发布后,一些刚刚看到征集令的外地读者“相当慌张”,“能不能推迟几天,我这几天一直在外面出差,家里箱子的钥匙在我身上,等我回来后,我亲自给你们送过来。”家住泉州南安的老刘就是其中一个。
根据原定的进程安排,下周开始,本报将从此次搜集到的老照片中,挑出经典瞬间发布到网上,与此同时,老照片征集工作将告一段落。昨晚,本报工作组经过紧急协调之后,为了让更多的读者参与此次的征集活动,临时决定下周在网上公布照片的同时,征集活动仍将持续。届时,读者可以一边参照网上照片,一边继续为《海西潮涌》提供照片。
梁女士的30年记录时尚变迁
征集老照片过程中带给我们感动的,首先是来自读者的用心。本报曾报道过细心的姚女士送来“论文”般的图片资料,昨日同样的用心,再次感动了我们。
给记者送来照片的是市民梁女士。与姚女士回顾同学情所不同的是,梁女士通过30年来她和女儿照片的对比,集中反映了改革开放30年来居民的衣着变迁。
梁女士提供了一张1978年她和妹妹在毛主席画像前手捧毛选的照片。照片上的姐妹俩穿着清一色的绿军装。据说这在当时可是流行的打扮。
还有梁女士在上世纪70年代的结婚照,新娘留着两根大辫子,在红毛衣里穿了件翻领的白衬衣,外穿黑格子外套。可就是这副现在看来平平常常的打扮,却让梁女士遭受了领导的批评,不但说她是“典型的资产阶级样板”,还要求她写检查。
上世纪80年代,人们的思想在改革开放中转变,社会上流行起了烫大波浪头,穿西裤、化纤布料连衣裙,梁女士自然也赶了趟时髦。
去年,梁女士的女儿花了1万多元照了一组婚纱照,典雅高贵如天仙下凡,这是以前人们做梦都不敢想的。每每翻看这些老照片,梁女士就感慨万千。
一组老照片记载江滨老木屋
除了梁女士外,昨日给记者提供相片的林依伯也是个怀旧的人。林依伯说,谁能想象,如今宽敞繁华的福州江滨大道上,曾是一片破旧的木头房屋。他的这组老照片,记载下的就是原来那些想不到的景象。
照片里,摇摇欲坠的低矮瓦房,横七竖八的木质架构,看起来颇像东南亚国家电影里的老镜头。林依伯回忆说,这片木房在仓山区泛船浦教堂隔壁,摄于上世纪90年代,始建于65年前,一栋楼住了三四户人家,几十口人。居民的生活条件十分简陋,没有抽水马桶,食堂是公用的,上世纪70年代烧煤球,八九十年代烧蜂窝煤。由于处于闽江边,刮台风时可遭了殃,屋外下大雨,屋内下小雨,经常发大水,有时洪水涨到二层楼,要掀开瓦片从房顶逃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