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1996年,中国老百姓开始上网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11月28日17:37  红网-潇湘晨报

  改革开放30年的后半段,推动社会进步的关键因素是什么?有人回答是互联网。

  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发布的统计报告表明,截至2008年6月,中国的网民数量达到2.53亿,跃居世界第一位。但是,中国人上网的普及率只有19.1%,低于世界平均水平,意味着还有很大的上升空间。

  “中国的网民数量要达到5亿,才算是主流”,博客中国网站创始人、“中国信息产业最具影响力的独立评论家”方兴东,把这个数字的实现时间保守预计为2012年。

  在此之前,互联网早已深刻影响中国人生活的方方面面。这种影响的特点在于:从最初开始,中国的互联网就是由商业利益所驱动, 是由搜狐、新浪和网易这些私有公司及国家部委开发的。互联网的商业化决定了中国互联网的消费性和世俗性。中国的互联网哲学更是一种技术决定论,互联网中国作为一个需要全面发展的“新社会”,还处于初级阶段。本报记者薛小林  实习生周志春  北京报道

  在闵大洪位于中国人民公安大学的家中,有一台老旧的386电脑,摆放在书桌旁的柜子顶上。

  闵大洪是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研究员,62岁,他说“(互联网诞生)那时候像我这个年纪的人上网确实不多”。

  不过,现在81岁的防艾专家高耀洁还在写博客。

  中国互联网诞生短短十余年,已成一部丰厚的历史。

  最早的网吧,“主要是喝咖啡”

  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公布的“互联网大事记”表明,中国第一家网吧实华开网络咖啡屋开业的时间是1996年11月15日。

  事实上,很多人已记不清这个时间,甚至关于谁是中国第一家网吧也有争议,但实华开确实是第一波开业的网吧中影响最大的一家。

  实华开位于首都体育馆西门的一排低矮平房中,如今这里的房子早已被拆迁,网吧不见踪影。

  闵大洪记得网吧的老板叫曾强。曾强创办网吧的灵感源于国外,此前两年,在伦敦诞生了世界上第一家网吧,也是以“网络咖啡屋”命名。

  为什么把网吧叫网络咖啡屋呢?闵大洪的理解是,那里“电脑不多,只有十几台,主要是喝咖啡”,且由于费用昂贵,“和打的差不多”,“上网的人也不多,估计(老板)不是为了赚钱,只是尝试”。

  闵大洪研究互联网10多年,在互联网刚刚来到老百姓生活中的那些日子里,他在每座城市的宾馆住下来后的第一件事,就是拔掉电话线,想方设法接通笔记本电脑。

  这是件颇费心思的事。当时是用电话拨号上网,宾馆的电话往往是分机,怎么把信号连接到总机上去,而且“最好是不花钱”,是一门学问。有时通过宾馆的电话拨号失败,尽管费用昂贵,因为爱好,还是会把电话拨回北京的家中,以长途计费上网。

  经多次试验,闵大洪基本上能做到“有电话线的地方就能上网”,他记得最初在家中接入互联网的费用是每小时40元,以后逐年下调。

  那是1995年5月17日“世界电信日”开启的传统,中国向社会公众开放了上网业务。邮电部在北京西单电贸大楼设立了业务受理点,普通人只要缴纳一定费用,填写一张用户资料表格,就可以成为互联网用户。当日,还在北京图书馆设立了一个有30多台电脑的展厅,向公众演示互联网的使用方法和效果。

  当时人们还不太明白“互联网”这个词的含义,中国的名词规范委员会给它起了个名字叫“英特网”,可至今仍只有少数科技人员使用,未为老百姓接受。在互联网出现的最初时期,一些专业人士都没敢预想到它将为中国带来什么。1996年底的统计表明,全国的网民数量仅10万。

  把资本主义不良观念带入中国?

  不过,网民数据很快呈星火燎原之势,第二年,增加到了62万,此后逐年以几何数增加。很多敏感的观察家意识到,要不了多久,中国的网民数量就会赶超美国,成为世界第一。

  互联网评论家方兴东就认为1996年的统计数据偏少,没有把高校的网民算进去,事实上,那一年中国的高校已普遍接入互联网。

  方本人1996年进入清华大学攻读高压专业的博士,这个日后成为中国互联网界最重要的评论家之一的人物,当初和互联网并没有太多联系,只不过在校时参与过一些学术性网站的建设。

  追溯到更早以前,1994年,他也只是和一个北大的朋友去中科院物理所观看过收发邮件——在互联网起步阶段,收发邮件是最主要的功能。

  方在中途投入了这个新兴的产业。由于英语方面的知识很好,他很快对全球互联网产业的发展着了迷,大量浏览国外互联网专业网站,再来反观中国。

  用方自己的话说就是“为互联网摇旗呐喊”。记者对方的这一表述不解,方说,互联网在中国发展之初,有很多反对的声音,将之视为洪水猛兽,认为会把西方资本主义的不良观念带入中国。

  事实表明,中国通过互联网,在很多领域做到了几乎与世界同步。1995年互联网向公众开放后,一些传统媒体开始把出版物内容上传到网上,建立站点。《中国贸易报》是最早将内容上网的传统媒体,时间为1995年10月。

  闵大洪说,中国的网民上网之初,就有着和国外不同的特点,即浏览新闻占了很大比例。这催生了一批门户网站。1996年4月29日,北京四通利方公司开始了它的第一个正式站点“www.srsnet.com”中文网站(即“利方在线”)的建设,这就是新浪网的前身。

  1998年,四通利方全程报道了世界杯赛事,并邀请当年央视的著名主持人黄健翔网上评球,反响强烈,令其从一个软件专业网站向门户网站转身。1998年底,四通利方与北美最大的中文网站华渊生活资讯网合并,并更名为新浪网。与四通利方同时崛起的,还有搜狐网的前身爱特信。

  1996年后的三年,新浪、搜狐、网易、腾讯等门户网站先后出现,以海量信息吸引了数量激增的网民眼球。1999年相关文件出台前,网站甚至可以自行编译国外网站上的新闻。多利羊的报道是互联网初显影响力的一个经典案例。文汇报编辑在新闻出炉当天从互联网搜索所有相关信息,经整合后编发,在次日新闻竞争中取得决定性胜利。

  短短十余年,网络民意照进现实

  网吧在中国如雨后春笋般地兴起,大大加速了互联网普及的进程,它降低了互联网准入的门槛,你只要有几块钱,就可以上网。

  但随着网络游戏的出现,网吧逐渐成为未成年人聚集的天堂,在其后几年中,网游产业的产值甚至超过电影票房,这引起家长们的警觉,人们开始起来反对网吧。

  尽管政府出台了相关规定,禁止未成年人出入网吧,但对于未成年人上网的约束还是非常困难。不断曝出的青少年沉迷网游故事,成为沉重的话题,一个天津少年迷恋上了网游中的魔兽,从24层楼跳下结束了自己的生命。

  早期网吧中脆弱的消防措施,也常常引发火灾,2002年6月16日,北京蓝极速网吧内的一场大火,导致25人丧生,引发全国范围内的整顿。

  但是,上述情况依然没有阻止互联网的普及,在中国,一些二三十岁的成年人普遍从成长期就开始接触网络,并建立他们的交际圈,创造出了“网友”、“网恋”等一系列新词,网络为他们的生活打开了一个全新的世界。

  更年轻的一代,则基本上是一出生就生长在互联网的环境中,耳濡目染,生活方式和长辈已大大不同。在改革开放30年的后半段,正如方兴东所说,没有互联网,很多事情根本就不可能发生。

  2002年,由于微软公司封杀方兴东文章,方开始考虑建立自己的网站,经朋友推荐,他选择博客这种形式,建立了博客中国网站。

  “博客”这一中文名词,就出自方兴东主持的互联网实验室,意在提供个人书写平台,由此引发了网络传播领域的一场革命。

  博客的兴起,改变了以往单向传播的方式,把网站对网友的一对多传播,变为多个信息点交互传播,每个人都是网络信息的传播者,开创了互联网信息的“Web2.0”时代。

  几乎与此同时,从2003年开始,网站开始设立了新闻跟帖功能,由此酿造了第一波大的网络舆论,当年的SARS(即“非典”)、孙志刚事件、宝马撞人事件,成为第一波网络舆论的载体。

  2003年“非典”时期,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访问广州,在同一名医生谈话时说:“你的建议非常好,我在网上已经看到了。”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也在和北京大学学生进餐时说:“我在网上看到同学们在留言中表达了对全国人民一起抗击SARS的决心,令人感动。”

  最高领导人对互联网的关注,显示出它的影响已经深入人心。从2004年,一张下跪副市长的照片在某网站登出,经传统媒体报道引发舆论风暴;到2008年,某官员的“一夫二妻”作为再次被该网站曝光,当事官员遭致撤职;再到前不久,深圳官员涉嫌猥亵幼女的视频被迅速上传到网上,引起有关部门迅速反应,人们似乎越来越意识到,短短十余年,已实现“网络民意照进现实”。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Powered By Google 感动2008,留下你最想说的话!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8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