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改革开放30年:足球,曾经的体改先行者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12月02日02:03  京华时报
改革开放30年:足球,曾经的体改先行者
  2001年10月7日晚,在沈阳五里河体育场,随着于根伟的一脚扫射,中国队1球小胜阿曼,提前两轮取得韩日世界杯入场券。中国队终于圆了一个长达44年的梦。然而,冲击世界杯的成功只给球迷带来了短暂的欢乐。 图/CFP

  十年甲A,五年中超,四次冲击世界杯,三次铩羽而归。15年间,这些数字在亿万中国球迷心头划下了深深的刻痕。

  1994年,中国足球拉开了职业化改革大幕,开始了一次艰难的转身。苍白的战绩不应抹杀这场变革的功效。在那些真正爱足球的人眼中,中国足球如同一列开往春天的地铁,虽然尚在黑暗中徘徊摸索,但只要沿着改革的轨道,黎明在前方,春天在前方。

  职业伊始

  1978年,日后被誉为“中超教父”的郎效农从宁夏足球队退役,那一年他31岁。在那个改革刚起步的年代,他脱下了守门员手套,投身足球管理工作。

  在宁夏体委工作数年后,1984年,他前往北京参加教练员培训班。在班上,他结识了一名新同学,名叫徐根宝。彼时,两人都未曾想到,未来他们会因职业联赛而扬名天下。

  当时的中国,在各省市体委下属有体工队,体工队中包含足球队。每年各地的足球队集中进行赛会制比赛。辽宁队因连续10年夺冠,有了“十冠王”的美誉。然而,当时走入赛场的观众寥寥无几,足球并没有众多的拥趸。

  上世纪80年代,中国总共3次冲击世界杯,均无功而返。1992年,徐根宝兵败吉隆坡,国人对足球的信心跌至冰点。也是在当年,中国足球改革迎来了著名的“红山口会议”。

  此时,郎效农已从宁夏调到北京加入中国足协。他参加了这场被誉为中国足球“遵义会议”的会议。

  “红山口会议”因在海淀区红山口召开而得名。会上,相关领导提出“把足球作为体育改革的突破口”。会议决定,把1994年甲级A组联赛作为联赛改革试点,把中国足球推向市场经济轨道。“红山口会议”确定了中国足球的职业改革方向,郎效农等人开始投入职业联赛的创建工作。

  1993年,日本首届足球职业联赛开始。郎效农等人陪同时任中国足协专职副主席的王俊生前往日本考察。郎效农看了两场比赛,他记得赛场内人山人海,宛如节日。日本考察之旅,刺激了中国足球改革的神经。在参考日本联赛相关文件后,中国足协竞赛部完善了职业联赛的准备工作。

  一年之后,1994年4月17日,四川成都体育中心,王俊生宣布,1994年万宝路全国足球甲级A组联赛开幕。走投无路的中国足球,自此走上了让许多人尚感陌生的职业化道路。

  彼时,赛场内欢声如雷,王俊生一分半钟的开幕讲话被打断了两次。那场比赛中,十冠王辽宁队被当时并不著名的四川全兴队逼平。

  通过电视转播,数十万人观看了这场比赛。比赛结束后,王俊生给袁伟民打电话报平安:“一切都很顺利,观众很热情,看台上密密麻麻,我们赢了。”

  比赛中一个巧合值得玩味。这场甲A首场比赛执法的裁判是日后的“金哨”陆俊,而助理裁判则是此后因“黑哨”入狱的龚建平。

  也正是从那一刻开始,甲A联赛开始了十年黑白混杂的江湖岁月。

  甲A年代

  郎效农已记不清他在甲A首年的行踪,能够回忆起来的只有一串串数字。1994年开始,连续3年,足球联赛的入场观众和市场收入屡创新高。 1995年,每场联赛的入场观众数平均达到2.2万人,1996年则增长为2.4万人。覆盖全国乃至亚洲的电视转播,让许多人变成了甲A联赛的忠诚球迷,他们开始品味职业足球的味道。

  一切都在按照“红山口会议”之后设计的蓝图运行。郎效农说,中国足球的职业化体制,是在市场经济的基础上,通过训练比赛等体育劳动创造出比赛产品,并以门票、电视转播、广告等多种方式实现价值,获得自我生存和发展。

  “它不依靠国家的财政拨款,充满了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竞争风险。”郎效农说,正是激烈的竞争,使得中国足球在改革初期呈现短暂繁荣。

  那是一个黄金年代,充满着激情与戏剧性。一群夹着劣质公文包、模样酷似乡镇企业家的老总们,带着一群此前还在体工队食堂抢包子吃的穷小子们,开始了一种全新的生活。

  1993年,郎效农的同窗徐根宝从国奥队下课后,回到阔别18年的上海滩,从此,甲A联赛成为他最重要的舞台。

  在徐根宝帐下有一员虎将——日后成为上海城市英雄的范志毅。1994年的范志毅尚显稚嫩,当年年初,在昆明海埂基地内,他对着央视镜头腼腆地说,“大家给个面子,来给上海申花队加油”。数月之后,申花首轮比赛结束,范志毅等球员便每人分到了2800元奖金。一夜暴富让这些初尝职业化滋味的年轻人不知所措。

  球员体会到幸福,球迷则享受着快乐。一个佐证反映了甲A首年球市的火爆,那一年,百余名四川球迷开始包飞机去上海看比赛。在娱乐生活尚属贫瘠的上世纪90年代中期,周末看球成为流行的休闲方式。

  球迷回来了,钞票增多了,职业联赛带来的种种变化让足协惊喜,让媒体惊叹。圈内人士称,这些变化源自体制的转变。那是一种挣脱了计划体制束缚后展现出的特立独行的个性。

  甲A首年还发生了另外一件事,美国成功举办了世界杯。许多中国球迷看完比赛后意犹未尽,转而把热情倾注于国内联赛赛场。那时,人们希望通过职业化的4年锤炼,国足能脱胎换骨,冲进下届世界杯。

  兵败金州

  甲A大幕开启后的4年内,大连万达3次夺冠,成为联赛霸主;而十冠王辽宁队则在1995年降级。计划时代的王者与职业时代的新贵完成时代交接。

  因为足球,大连名声大噪。时任大连市长的薄熙来,在接待上海客人时也不忘谈起大连万达与上海申花的连沪争霸。“足球城”成为大连最美的一张名片。

  1995年,大连万达将主场设置在金州体育场,自此开创了50余场甲A不败的空前纪录,金州体育场成为足球福地。

  1996年,中国足协确定金州体育场为中国国家队1997年十强赛的主场,希冀借这块福地来帮助中国队圆梦。

  其实早在1996年甲A开赛之前,备战十强赛的气氛就已空前浓烈。海埂基地内,足协首次推出万米跑。这项并不完全符合足球运动规律的测试,成为众多球员的噩梦。

  在反复的跑圈和紧张的联赛之后,当年9月,中国队踏上冲击世界杯的征程。随后,在金州主场,中国队与卡塔尔队的比赛成为一场关键比赛。如果中国队能取胜,则出线前景一片光明,反之则希望渺茫。

  然而最后2比3的比分,让全场哑然。

  一张名为“无泪”的照片凝固了那场比赛结束的瞬间——一名女球迷,扒着金州体育场的防护网向场内张望,而场内早已空无一人。

  当时,郎效农在现场观战。比赛失败后,他立即预想到两个结果,一是总结这场失利并推动改革,另一个就是有人会利用这场比赛来否定职业化改革。

  而在比赛当日,他来不及思索,便离开金州体育场返回城区。当夜传来的消息让他惊诧,在国足下榻的东方宾馆,数百球迷围住大门并烧纸送葬。此后媒体哗然,铺天盖地的批评指向足球改革。

  “那时职业联赛只是一个3岁的孩子,不该因为国足失败就指责改革失败。”郎效农说,金州兵败成为足球改革从初期繁荣到步履维艰的转折点。此后,每逢国家队失利,舆论都会问责职业联赛,归咎于职业改革的失败。一些深化改革的建议,也因此被搁置。

  金州折戟后的第三天,网友老榕写了一篇著名的帖子《大连金州没有眼泪》。两周后,《南方周末》全文转载。无数球迷被帖子感动。

  金州的那滴眼泪,那般灼热,烫伤了无数球迷的心灵。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Powered By Google 感动2008,留下你最想说的话!

更多关于 足球 改革 的新闻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8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