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当年奢侈品专柜只收外汇兑换券(图)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12月02日02:21  海峡都市报
当年奢侈品专柜只收外汇兑换券(图)
  上世纪90年代初,福州市民凭侨汇票,购买进口家电。图为1993年福州侨汇物资供应商店小件发货处,市民正在领取进口商品。读者 杨北钊 供图

  本报记者张伟

  如今40多岁的福州人都有过这样的经历:要结婚了,置办新房家当,不惜以双倍价格买一种叫“外汇兑换券”的“纸币”。这玩意儿,当年可是稀罕货,专卖高档商品的“侨汇专柜”只认它。

  上世纪80年代,许多好东西,像进口彩电,甚至飞鸽自行车这样的国产品牌,都不是普通人能买的。要想买,只能让海外亲戚从国外汇钱回来,然后去银行兑换,得到的不是人民币,而是转换成等额“外汇兑换券”。只有凭着“纸币”,才能到侨汇商店里买东西。

  1984年,福州东街口百货商店开设侨汇专柜,18岁的陈斌成为第一批售货员,“用现在的话说,侨汇柜台就是不折不扣的奢侈品专柜。”

  侨汇专柜卖的东西其他地方压根买不到

  “奢侈品”有多贵?陈斌说,当时一件雪莲牌羊绒衫卖144元,相当于福州到北京的机票钱,更不用说索尼、松下等进口电器了。商品贵,柜台的地位自然就高了。侨汇专柜里卖的东西,其他地方压根就买不到。陈斌说,那时侨汇专柜里卖的羊毛毯、555香烟甚至金戒指,都是稀罕货。

  54岁的陈英香结婚时,花300块钱,从南街华侨友谊商店门口的“黄牛”手里买了180元的“外汇兑换券”,这才把心仪已久的“蜜蜂牌”缝纫机搬回家。“这还算便宜呢,那时兑换券炒到两倍价钱的都有。”陈英香说,以前家里地方小,缝纫机一直“兼职”儿子的“书桌”,一直用到现在。

  侨汇专柜售货员很令人羡慕

  能在侨汇专柜上班的售货员,即使在东百内部,也是很被人羡慕的。专柜设在5楼,客流量很少,跟底下4楼的繁忙形成鲜明对比。

  “我们的一项重要工作就是抹柜台,保持清洁”。不过,这绝不意味着专柜售货员很轻松,事实上,“岗前培训连外事礼仪都上了”。陈斌说,他们被要求见到客人要喊“您好,欢迎光临”,客人离开要喊“慢走,欢迎再次光临”,这在上世纪80年代初的服务行业,是极其少见的。

  尽管经过严格培训,陈斌和她的同事们还是闹了不少笑话。专柜摆了一批进口卫生巾,全柜台没人认识。柜长是个男的,被顾客问急了,就让大伙拆开一包看看,“纸巾不像纸巾,棉花不像棉花。”后来,陈斌偷偷问了一位来买东西的华侨,这才搞清楚,“闹了个大红脸”。

  陈斌说,侨汇专柜的流行,是那个特定的紧缺年代的产物。陈斌1987年离开侨汇专柜时,5个柜台已减少到3个,后来又减少为1个,到了1989年,侨汇专柜终于撤销。


Powered By Google 感动2008,留下你最想说的话!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8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