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1982:穿着借来的中山装去娶媳妇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12月02日05:58  燕赵晚报

  ■新闻连续剧 第五集主要出场人物:梁英芳、何贵贤主要场景:两包饼干做见面礼,一块花布定了终身……

  1982年大事记

  6月1-8日 1982年国际射箭邀请赛在石家庄市长安路体育场举行。参加邀请赛的有10个国家的12个代表队,是建国以来第一次在中国举办的大型国际射箭比赛。

  9月24日 邓小平在会见来访的英国首相玛格丽特·撒切尔夫人时,阐述了中国政府对香港问题的基本立场,指出:第一,主权问题不是一个可以讨论的问题。第二,1997年中国收回香港后,继续保持香港繁荣。香港仍将实行资本主义。第三,中国和英国两国政府要妥善商谈如何使香港从现在到1997年的十五年中不出现大的波动。

  □本报记者 孙会芳 张瑞谦 路其强 /文 本报记者 闫志国 /图

  (1)大龄青年·门当户对

  1982年,梁家迎来一件大喜事——梁家长子梁英芳娶媳妇了。此前,梁英芳的婚事,可着实是困扰一家人的“难题”。

  1981年,梁英芳25岁了,却还没有对象。现在看来,这个岁数并不算大,但在当年,梁英芳绝对已经过了结婚年龄,是不折不扣的“大龄青年”。这让他和他的父母都非常着急。

  但着急也没用,当时虽说已经有了自由恋爱,可并不流行,时尚的相亲大会等活动,也还没发明出来。他人介绍,仍是择偶最主要的选择。可偏偏梁家又是刚刚“摘帽”的“黑四类”家庭,这让不少“媒婆”都望而却步。“二十来岁的时候,父亲还戴着‘黑四类’的帽子,那些成分好的人家,咱不敢高攀;后来父亲‘摘帽’了,那些成分好的人家,仍不愿和曾是‘黑四类’的家庭结亲。”梁英芳说,就这样越等越大,一晃就二十五了。看着村里的年轻人纷纷娶媳妇生孩子,梁家人是干着急没办法。

  好在一个本家嫂子及时出现了,她给梁英芳介绍了一个对象。这位名叫何贵贤的姑娘后来成了梁家的大儿媳。

  如今已经52岁的梁英芳有两个儿子,长子梁天佐26岁了,仍在读研。“我25岁的时候,说不上媳妇,全家人都着急;今年我儿子都二十六了,对婚事不急,我们也不急,真是时代不同了!”梁英芳说。

  (2)两包饼干·一块花布

  本家嫂子给梁英芳介绍的对象,和梁英芳同岁,也是“大龄青年”。实际上,当时对于何家来说,女儿的婚事也是一道难题。出身富农的何家和梁家面临相同的处境。

  两家都有意,就见见吧。

  第一次去见面,怎么也要穿得体面点,不能太丢人,于是,梁英芳穿上了那件母亲用两根葱跟一位老干部“物物交换”来的上衣和那条花了一块五买的裤子。到现在梁英芳也没弄明白,那条裤子为什么开口在左边,像是女人穿的,为此,大姐梁俊英不得不连夜帮他改成了前开口。

  何家在南高营,离张营有四五十里地远,当时公交车远没有现在方便,梁英芳只得借了一辆自行车去相亲。在运河桥商场,梁英芳花六毛钱,买了两包菠萝饼干,算是见面礼。

  在何家,梁英芳第一次见到了何贵贤,“什么感觉现在记不清了。”

  中午,何家准备了丰盛的午饭:两斤油条,一锅小米粥。在当时,这待客标准可是很高的,“油条三毛六一斤,一般人家是吃不起的。”

  由于害羞,不知道说什么,匆匆吃完饭,梁英芳就和媒人回来了。跟老人学了学,老人也同意,就这样定了下来,可谓一见定终身。

  1982年元旦,梁英芳第二次去了何家,确定几天后定亲。

  “当时定亲,就是互赠一件礼物。”在约好的人民商场,两个年轻人见了面,梁英芳要了一件的确良上衣——标价六块五。

  “当时咱身上就带着13块钱,考虑到她家条件好,如果让她先挑了贵的,咱买不起,丢面子,就先挑了那件上衣。”说起心里的小算盘,梁英芳淡淡一笑。

  姑娘选了一块花布,花了九块钱。没有钻戒,没有鲜花,两人的婚事就这么定下来了。

  中午,梁英芳没舍得和对象进饭店,而是在大石桥的一孔桥洞里,买了两斤油条,要了两碗馄饨。“总共花了九毛二。”油条没吃完,梁英芳打了包。

  后来,梁英芳和何贵贤也和孩子们说起过他们的“恋爱史”,但在年轻人眼中,那实在是有些“天方夜谭”。

  “你看现在,孩子们搞对象,不是肯德基、麦当劳,就是酒吧、咖啡馆。别说当年没有,即使有,咱也消费不起,更不要说什么浪漫、情调了。”梁英芳说。

  (3)中山装·“三大件”

  既然没有什么像样的定情信物,那结婚时总该有点像样的彩礼吧。遗憾的是,梁家没有。

  1982年农历七月十六,梁家长子大婚。为了办得风光点,梁家借了一辆面包车。七月十五晚上,大姐梁俊英急匆匆返回西王,把爱人的一件中山装拿了回来。第二天一大早,梁英芳穿上这件借来的中山装和花两块钱买的一双模压底布鞋,坐上面包车就出发了。

  “说起那事,老伴现在还抱怨说是我把她‘骗’来的。”说起借衣服娶媳妇的情景,梁英芳兴奋之中,难掩一丝歉疚。

  好在何家的嫁妆还不少,立柜、三五牌挂钟、皮箱、蜜蜂牌缝纫机、北京雁牌自行车。要知道,缝纫机、自行车、手表,在当年可是流行一时的“三大件”,所谓“蹬蹬、转转、看看”,是结婚时必不可少的家当。

  当时不兴大摆宴席,更不兴到饭店请客,于是在家请亲朋吃了一顿大锅饭,梁家长子就算是把婚结了。

  2008年国庆节,梁英芳的大外甥王彦科结婚,气气派派用了16辆婚车,和当年借一辆面包车娶亲已不可同日而语。

  梁家老宅最北边的那间屋子,是当年梁英芳的婚房,现在是四弟梁惠斌一对双胞胎子女课间休息的场所。“屋里摆设都是自己做的,有一张‘一头沉’的桌子,四把椅子,一张双人床,床头加了一个书柜。”

  “外甥结婚的时候,自己一套单元房,重新装修了一遍,又置办了全套家电和家具,花了好几万;仅那张双人床,就花了几千元。”看着下一代的幸福生活,梁英芳感慨:当年那番窘迫的结婚情景,是无论如何也不会在下一代身上重现了。“儿子结婚,如果借别人一件西服穿,别说儿子不同意,就是我也不会同意的。”梁英芳说。

  1982年,结婚证是不需要双人照的,因此梁英芳、何贵贤情定百年的婚礼,没有留下任何影像资料。留下的,只有那套桌椅、那张双人床以及何家陪送的几件嫁妆,如今,它们被放在梁英芳二层小楼的一个角落里,已没有什么使用价值,仅仅是为了一种纪念,因为它们,见证了梁家长子的终身大事,更见证了梁家近30年的变迁。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Powered By Google 感动2008,留下你最想说的话!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8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