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首30年》系列专稿之五
张荣臣
党的建设向来是与党的政治路线紧密联系在一起的。30年来,伴随波澜壮阔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党的建设随着时代的发展也在不断发展并不断创新,它来源于实践但也推动着实践,同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一起,构成了30年改革开放的壮丽画卷。
改革开放30年党的建设的背景
党的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是以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为发端的。当时我们党之所以作出实行改革开放的重大决策,主要有两方面的考虑。一方面,从我国自身的情况看,“文化大革命”十年内乱,使党、国家和人民遭到严重挫折和损失。邓小平同志曾经说,“文化大革命”结束时,“就整个政治局面来说,是一个混乱状态;就整个经济情况来说,实际上是处于缓慢发展和停滞状态。” “所以,从一九七八年我们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始,确定了我们的根本政治路线,把四个现代化建设,努力发展社会生产力,作为压倒一切的中心任务。在这个基础上制定了一系列新的方针政策,主要是改革和开放政策。” 我们必须通过改革开放,增强我国社会主义的生机活力,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改善人民生活。另一方面,从外部环境看,20世纪70年代世界范围内蓬勃兴起的新科技革命推动世界经济以更快的速度向前发展,我国经济实力、科技实力与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明显拉大,面临着巨大的国际竞争压力。我们必须通过改革开放,带领人民追赶时代前进潮流。正如邓小平同志指出的:“我们要赶上时代,这是改革要达到的目的”。这就把改革的目的说得很透彻、很深刻。他还在1987年的《改革的步子要加快》讲话中解释了什么叫改革开放:“改革是全面的改革,包括经济体制改革、政治体制改革和相应的其他各个领域的改革。开放是对世界所有国家开放,对各种类型的国家开放。”
在这一改革开放的大背景下,党的建设的历史进程也有其特定的背景,这就是世情、国情、党情。党的建设是在世情、国情、党情发生重大而深刻变化的大背景下进行的,是在党的历史方位发生重大转变的大环境中进行的。
世情也就是世界形势。30年来,世界形势最显著最重大的变化就是苏联解体、东欧剧变,世界社会主义发生严重曲折。西方资本主义经过经济政治文化的调整,在新科技革命的带动下,生产力实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这些都引起了全球经济格局、利益格局和安全格局的重大变化。如此深刻、如此重大的变化,给我们党和党的建设,都带来了如何科学判断和把握国际形势问题。怎样在复杂的国际形势面前,妥善处理好世界和平与发展的各种复杂和不确定因素,抓住和用好重要战略机遇期,这是我们党面对的重大课题。
国情也就是国内形势。党的建设30年是在我国经历举世瞩目的历史大转折和事业大发展的国内环境下进行的。这一时期最鲜明的特点就是改革开放。改革是全面的,涉及到经济政治文化等各个方面。开放又是有深度的。改革开放极大地调动了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社会主义的面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党的建设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党的建设历来是同党的政治路线紧紧联系在一起的。中国共产党领导改革开放30年取得的重要经验之一就是把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同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结合起来。我们既紧紧围绕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来推进党的建设,又通过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来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
党情即党的新的历史方位,就是“两个根本性转变”,即我们党已经从领导人民为夺取全国政权而奋斗的党,成为领导人民掌握着全国政权并长期执政的党;已经从受到外部封锁和实行计划经济条件下领导国家建设的党,成为对外开放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领导国家建设的党。这两个根本性转变带出了党的建设需要注意的问题,就是党要通过不断保持发展党的先进性,以巩固党的执政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