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回首30年:党建理论走过三阶段 理论研究站上新起点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12月02日10:48  中国网

  《回首30年》系列专稿之七

  张荣臣

  党建理论走过三阶段 理论研究站上新起点

  党的建设向来是与党的政治路线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在党的建设的理论研究上也是这样。30年来,伴随波澜壮阔的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党的建设的理论研究随着时代的发展也在不断发展并不断创新,它来源于实践但也推动着实践,构成了30年党的建设的壮丽画卷。

  30年走过三个阶段:从诠释性解读到执政理论

  中国共产党创建时理论准备不够,所以在历史上一向重视党的建设的理论研究。特别是改革开放以后,更是强调理论研究对党的建设现实问题的指导作用,加强了党的建设的理论研究。总的来说,30年党的建设的理论研究可以从三个阶段来看。这三个阶段经历了一个由单纯的诠释性解读到研究执政党如何执政的理论发展过程,反映了党的建设理论研究的内容不断深化。

  第一阶段:由1978年到1988年。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把全党工作重心转到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恢复了党的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的思想路线。这一时期党的建设的理论研究,一是拨乱反正,二是力求突破对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的诠释性解读,转向党的建设理论问题的具体研究。但总的来说,这时的党建理论研究主要是力求说清楚一个党的建设“是什么”的问题,并没有就党的建设“为什么”和“怎么办”进行充分的展开。

  第二阶段:由1989年到2001年。这一时期党的建设的理论研究突出的特点就是思考执政党建设的基本问题,由过去的党的建设“是什么”,转向解决一个“为什么”的问题。因为这一时期无论是国际国内,共产主义运动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特别典型的是作为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苏联解体了,作为一个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中的老党、大党垮台了。分析苏联党的建设的失误,一个突出的问题还是表现在对于执政党执政功能的认识上。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指导下,这一时期许多学者总结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经验教训,分析苏共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剧变,进而开始系统地研究执政党建设问题。

  第三阶段:2002年到2008年。在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大背景下开始构建执政党建设的理论体系,解决一个党的建设“怎么办”的问题。党的建设的新的伟大工程是1994年党的十四届四中全会提出来的,怎样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2002年召开的党的十六大、2007年召开的党的十七大作出了具体的部署,强调要在党的思想、组织、作风、制度和反腐倡廉等几个方面展开。这一时期党的建设的理论研究,集中反映了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各个方面的内容。特别是科学发展观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两大执政理念以及胡锦涛同志执政“七个范畴”(执政理念、执政基础、执政方略、执政体制、执政方式、执政资源和执政环境)的提出,为党的建设的理论研究开辟了广泛的空间。

  30年党的建设理论研究的方法不断创新

  改革开放的30年,也是党建理论与实践创新的30年。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大环境下,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大背景下,改进党的建设研究方法,拓宽思考党的建设问题的视野,是党建理论工作者面临的一项重要而迫切的任务。30年来,在坚持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研究党的建设理论问题的同时,努力多视角地运用政治学、经济学、社会学、历史学等多个学科的知识和实证方法,拓宽观察和分析问题的视野,并从政党比较的视角看问题,借鉴世界上各类政党治国理政的有益经验,同时汲取他们的教训,这些使得党建理论研究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从政治学的角度思考党建问题,核心是说清楚 “政党”是什么。马克思主义从政党的最本质内容上,揭示了政党的性质。认为政党就是代表一定阶级、阶层利益的政治上最忠诚、最积极、最坚定的分子,为了取得国家权力和行使这一权力而结合起来的政治组织。从历史上看,只有马克思主义的政党理论才科学地、历史地、发展地揭示了政党的产生和发展,揭示了政党的本质,说明了政党的作用,这是对政党理论的最大贡献。因此,以往在研究党建问题时,更多的从党的性质上说明问题,这对于研究政党问题当然是必要的。但研究政党理论特别是执政党建设,不仅是要说清楚政党的性质,更要说清楚政党的功能。因此,从政治学的视角考虑政党问题,实际上涉及的是执政党和政府如何面对公民社会这样一个更带本质性的问题。作为当代民主政治典型模式的政党政治,是由国家、社会、政党这三个基本部分组成的,政党就是沟通国家和公民社会的工具。执政党功能的这一定位,要求我们必须研究党的领导作用怎样体现,执政方式如何改进等一系列党的建设的理论问题。

  实证包括案例研究也是三十年党建理论研究突出的成就。最早的实证性研究作为一种研究范式,产生于欧洲的自然科学研究。法国哲学家孔多塞(1743-1794)、圣西门(1760-1825)、孔德(1798-1857)倡导将自然科学实证的精神贯彻于社会现象研究之中,他们主张从经验入手,采用程序化、操作化和定量分析的手段,使社会现象的研究达到精细化和准确化的水平。党的建设的实证性研究方法可以概括为通过对研究对象大量的观察、实验和调查,获取客观材料,从个别到一般,归纳出事物的本质属性和发展规律的一种研究方法。以往党建理论研究非常重视原理的论证和价值判断,这些都是必要的。但通过实证研究,在这个基础上作出价值判断,更能说清楚一个党的建设为什么的问题。比如近年来对基层党委班子公推直选的实证研究,对一些试点单位党代会常任制的实证研究等等,都说明实证包括案例研究对于党建理论研究是必要的。

  在党建研究领域,30年取得的最为显著的进展之一,就是研究者们越来越普遍地采用比较的方式,把其他政党的运作尤其是一些大党老党执政失败的教训当作参照系,探索其中规律性的东西。过去我们往往简单化地认为,既然政党的性质不同,其组织结构、纲领政策、活动方式、执政方法也就完全不同,因而不同性质的政党之间不存在什么可比性。这种简单化的思维方式带来的一个直接后果,就是使我们对其他政党的实践视而不见,对其他政党在执政中积累的经验不屑一顾,对他们失误的教训置若罔闻。而从政党比较的视角看中国共产党的建设,就要求党的建设的理论研究:

  一是要总结共产党执政的经验教训。20世纪80、90年代的苏东剧变,社会主义的发展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苏联、东欧国家的共产党丧失执政地位,尽管有多方面的原因,但很重要的一条是在长期执政条件下,执政体制僵化,执政能力衰退,执政成绩不能令人民满意,严重脱离人民群众,最终导致了党的执政地位的丢失。这就从反面告诉我们,党的执政地位不是与生俱来的,也不是一劳永逸的。如果不把执政当作科学看待,即便是一个曾有着辉煌历史的马克思主义政党,一个创建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执政党,同样也摆脱不了垮台的命运。

  二是要把执政问题放到民主政治的大背景中考察。对其他政党的执政模式,特别是西方三权鼎立和多党制的政治模式,我们决不能照搬,这是我们应当毫不动摇地坚持的政治原则。但既然是执政,也就有一个执政规律的东西,不能照办并不妨碍我们对存在于各种模式包括西方政治模式之中的规律性的东西进行研究、借鉴。执政是有规律的,以往我们在执政过程中的某些失误很大程度上是由于没有看到执政的规律。现在看来,强调党代表工人阶级和最广大人民群众利益的性质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强调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执政理念,无疑是对的也是以后我们必须坚持的。但要执政执得好,能够代表好工人阶级和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能够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做到立党为公、执政为民,仅有理念和愿望是远远不够的,它需要有一套不断完善的制度和科学的方法,而这个完善的制度和科学的方法,说到底就是一个建立在一整套理论体系上的执政科学。

  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继续推进党建理论研究

  党建理论研究取得的显著进展,说明我们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大方向是正确的。但是,在党建理论研究中表现出来的眼界不够宽、思路不够广、方式不够新,又说明我们的思维方式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因此,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强调要以改革创新精神推进党的建设的理论研究,就是要总结改革开放30年来党建理论与实践的新发展、新成就和新经验,研究、分析党的建设发展的规律,探讨以改革创新精神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新的思路、方法和举措。

  第一,坚持党的建设理论研究的创新。

  中国共产党是一个十分注重理论研究和理论创新的党,在历史上,它克服了刚成立时理论修养不够的缺点,成功地指导了伟大的中国革命。在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的各个重大关头,党都注意用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武装自己,提高自身的理论水平和认识能力。历史表明,党在理论上的提高,是党的领导正确性、科学性的根本保证。每一次党在思想理论上的提高,都指导和推动了党的各项事业的发展。今天,党的建设在理论上还有许多重大课题需要进一步探索和回答,还有大量的工作需要去做。只有坚持理论创新,才能推动党的建设不断前进。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我们要实现党建理论的不断创新,必须继续以改革、求实的精神,勇于探索共产党执政以来的经验教训,通过研究执政规律,提高执政能力,以达到为最广大人民群众掌好权、用好权的目的。

  第二,坚持党的建设理论研究的求真务实。

  党的建设首先是一个实践的科学,它源于实践,更需要将理论研究的成果应用于实践。如果仅仅把党的建设停留在理论状态,停留在研究领域,或者满足于理论的高深,满足于理论的完美,就背离了我们研究问题的初衷。所以,党建要着眼于运用,着眼于对实际问题的思考,着眼于新的实践和新的发展,党的建设的理论研究需要在和实践的“结合”与“转化”上下功夫,它回答的现实问题越多,解决的现实问题越多,成效就越大。

  一是要求我们在理论研究中避免学理化倾向。应该承认,同世界其他执政或未执政的政党相比,我们党在理论研究空间的拓展上是十分努力的。改革开放特别是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以来,面对苏共的垮台和我们党执政碰到的大量现实问题,党的建设的理论研究是深入和具有前瞻性的。但党的建设研究的进一步开拓,不是停留在理论层面,而是要进行制度建设和制度创新,把它落在实处。在研究中当然有必要针对复杂的事实,进行理论的拓展或创新。但如果理论不实用,或者这些理论离实际太远,就是一种学理化。因此,有必要提倡更多地从问题出发,从实际出发来探讨问题,在此基础上拓展或拓宽理论,让理论更加符合实际情况,能够为解决实际问题提供适当的政策方案,能够进行制度化的设计。

  二是要求我们必须把理论研究的成果尽快地贯彻到实践中去。党的建设理论来源于实践,本身并不是十分高深的东西。理论问题说清楚,人们是很容易掌握和弄明白的。如果老是在理论研究上打圈圈,故弄玄虚,不去实践,这种理论是苍白的,也失去了理论对实践的指导意义。毛泽东当年曾经很形象地把理论比作一把好箭,批评有些同志仅仅把箭拿在手里搓来搓去,连声赞曰:“好箭!好箭!”却老是不愿意放出去,这样的箭再好也没有用,这种情况今天同样存在。在党的建设中倡导求真务实的精神,就是要把党的建设理论落在实处,把党的建设的制度设计落在实处,以此一步一个脚印地做好工作,扎扎实实地把党的建设推向前进。

  第三,坚持党的建设理论研究的科学性和系统化。

  所谓科学性就是不要把党的建设单纯地看作党务工作和党性锻炼的内容,而是要把党的建设当作一门科学。这门科学既带有强烈的实践性,同时又是一门由理论体系构成的科学。当然,同资产阶级政党相比,共产党的执政时间还不长,具体到如何构筑党的建设的科学体系,比如党的领导体制、执政方式,执政条件下党的活动方式、权力运行机制,等等,无论是在理论还是实践上都还处在探索阶段,但我们不能由此否认党的建设的科学性。

  所谓系统化就是要把党的建设的各个方面有条理的组织起来作为一个整体来研究。总的来说,党的建设的五个大的方面(思想、组织、作风、制度和反腐倡廉)反映在理论研究上是由三大关系构成的。一是党政关系问题,二是党群关系问题,三是党内关系问题。实际上,党的建设的其他理论问题基本也是由此派生出来的。

  党政关系也即处理好党同国家政权的关系,做到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执政党对国家权力系统的领导,包括政治领导、思想领导、组织领导,是通过发挥政治影响、推荐重要干部、管好权力机构中的党组和党员、提出有关国家重大事务的主张并使之经过法定程序变成国家意志来实现的。理顺党政之间的关系,就是形成党委全面领导、党政职能分开的科学化、规范化、制度化的执政机制,形成各级党委“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政治格局。党委统筹协调好党委、人大、政府、政协的关系,统筹安排好纪检、组织、宣传、统战、政法、群团等方面的工作,使各方面都能各司其职,各尽其责,相互配合,形成合力。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就业方式、利益关系和分配方式等都发生了深刻变化,而且这些变化还会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化进一步展开。要做好各项工作,把党的事业不断推向前进,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始终掌握主动,就必须适应不断变化的新形势,改革和完善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从而不断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

  党群关系也即先锋队同人民群众的关系问题,表面上看,党群关系指的是党和群众之间的关系,但它实际上反映的是党同公共权力之间的关系。因此,所谓密切党群关系,也就是要正确处理好党同公共权力之间的关系。新的历史条件下,要围绕着权力的运行和对权力运行的制约监督,构筑一个能够互动起来的党群关系模式。执政的党,是与权力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执政就意味着掌握权力,不承认这一客观现实,不是实事求是的态度,也不能有效地解决现实中由权力因素所带来的问题。关键是我们如何对执政党权力的范围进行界定,并监督制约这一权力的运作。本来市场经济所遵循的是法治、公平和自由竞争,如果执政党的权力不加以科学的界定和监督制约,而是随意延伸到社会资源的配置中去,明显的就是对资源的垄断,对人民利益的侵犯。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是党的性质和宗旨决定的。共产党作为工人阶级政党,代表着工人阶级和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扎根于人民群众之中。失去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党的事业和一切工作就无从谈起,甚至走向失败和垮台。

  执政条件下党内关系的核心就是党内民主。党内民主是党的肌体和运行机制中必不可少的部分,执政条件下的党内民主更关系到党的执政地位的巩固和人民民主的发展。共产党作为工人阶级的先锋队组织,从建党的那一天起,就把民主写在了自己的旗帜上。一个为着消灭一切不平等,最终实现人的彻底解放而奋斗的政党,没有理由在自己的活动中排斥民主原则。更重要的是,共产党是广大党员按照自愿原则结合起来的、为着共同的理想和目标奋斗的组织,在它的各成员之间也必然是平等的。所以,党内民主是共产党的本质属性,是决定共产党永远走在时代前列、保持先进性的重要因素,在党的发展中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新的历史条件下,要以保障党员民主权利为基础,以完善党的代表大会制度和党的委员会制度为重点,从改革体制机制入手,建立健全充分发挥党员和党组织意愿的党内民主制度。

  中国共产党领导改革开放已经30年了,作为一个具有建党87年、执政已59年历史的共产党,如何在复杂的国际国内形势下,始终保持自身的先进性,永远立于不败之地,是党的建设碰到的一个重大问题。实践表明,全党必须重视和加强对党的建设的理论研究,通过理论研究的内容的不断丰富,方法的不断创新,进而在党的建设上不断取得新认识、新成果,不断认识和把握执政规律,不断改革和完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进一步解决党在执政过程中存在的突出问题,使党始终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作者为中央党校教授)


Powered By Google 感动2008,留下你最想说的话!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8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