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叶文玲:《无尽人生》写人生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12月02日13:43  观察与思考

  -马 赛

  犹记上世纪八十年代,文学,曾是无数国人的追求和向往。经历了十年浩劫的国人,对生活和人生都有了许多新的认 识和感悟,压抑许久的中国文坛也由此在那个时期涌现了不少震撼人心的优秀作品。很多年过去了,人们还能记住《春之声》 中的岳之峰在嘈杂拥挤的闷罐子车中的心灵独白;还能记住《灵与肉》中许灵均与李秀芝浪漫而苦涩的爱情故事……然而,随 着文化品类的丰富以及新兴文化和现代传媒的快速发展,文学的生存环境与传播途径都发生了巨大变化,文学仿佛已走进了一 个“无法用语言来评价的年代”。可正是被许多学者、专家认为的,传统文学日益边缘化的今天,66岁的著名作家叶文玲却 仍以对文学50年如一日的热情之姿,用她那支摇曳生花之笔,孜孜耕耘于文坛,创作了大量的优秀作品,至今已有800多 万字49本作品集及一部8卷本《叶文玲文集》出版。

  是什么样的动力在驱使叶文玲视文学如生命?又是什么样的机缘,让这位曾做过小学老师、农场职工的玉环女子走上 一条写作之路?

  怀着对一位老作家的敬仰与钦佩,我于一个阳光温暖的冬日,走近叶文玲,走进她那踔秀斑斓的纸上人生。

  咏絮才女:文学之路始于故乡

  楚门,位于浙江省台州市玉环县境内。这是一个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的文化古镇。那里的一砖一瓦,一草一木在 青山秀水与日月精华的滋养下,处处蓬勃着一种动人的人文魅力。

  1942年11月4日,叶文玲就出生于这个有着600多年历史的古老小镇上。这片多情的土地赋予了她乐观、坚 强的性格,并造就了她钟灵毓秀的文学才情和清逸出尘的文学气质。

  无论在哪个年代,也无论贫富贵贱,人,总是会追求一些能让自己温暖与快乐的物事,有人依恋于美酒的芬芳,有人 依恋于爱情的甜美。而叶文玲在她的童年与少年时代也找到了她一生的最爱,那就是—写作。

  说起叶文玲,不能不提她的哥哥—著名文学评论家、洛阳师范学院前院长,叶鹏教授。叶鹏自小热爱文学,早在复旦 大学求学期间就在全国各地的报刊上发表了大量有影响的文学评论,并由此而成为当时全国最年轻的文学评论家之一。

  哥哥对文学的热爱,潜移默化地影响了年幼的叶文玲。13岁时,她就在县办的《玉环报》上发表了《夫妻间的小风 波》和《七角钱》两篇小说。

  对叶文玲来说,15岁以前,天空是文学之梦绘成的蔷薇色,而有梦想并能为实现梦想去努力的日子,更是快乐而充 实的。初中毕业后,叶文玲以优异的成绩考上了省重点高中:黄岩一高。那时,她心里有个坚定的目标—考取北大中文系,接 受更多更广的文学熏陶与洗礼。可没有想到的是,正当她憧憬着美好未来之时,1957年,哥哥叶鹏被错划成右派,受到牵 连的叶文玲因此而被迫退学,曾经编织过的斑斓梦想也因身上那把无形的政治枷锁而随之破灭。

  可是,尽管生活遭遇了这么大的挫折,但又何尝不是一种精神财富?人在逆境之中,只要能理性乐观的正视生活,那 么,生活必定会毫不吝啬的回馈你一个更芬芬的美丽世界。

  叶文玲属马。属马之人的乐观天性,让叶文玲很快走出了挫折,心中的阴霾开始渐渐散去。似乎一夜之间她便迅速成 熟,并很快接受了现实。但,这并不等于她就从此放弃了文学梦想。尽管身在逆境,可早已深深根植于心的文学梦想始终支撑 着她,就像跋涉在沙漠中的人见到远处的一片绿洲,希望便不会破灭。

  1958年,未满16岁的叶文玲成了一名幼儿园老师,工作虽然繁忙,但她还是利用闲暇时间写下了一篇清新纯情 的小说《我和雪梅》,并将小说文稿寄给了著名的文学期刊《东海》杂志。未曾想,一个月后,《东海》杂志果真将她的这篇 文章发表了。得知这一消息后的叶文玲开心不已,就如一道阳光落进心里,一下子照亮了她灰暗的少年时代。于是,受到鼓舞 的她在此后的半年里,又陆续在《东海》杂志发表了不少文章。

  捧着一本本飘着墨香,刊有她小说的杂志,少女叶文玲原本欣喜地以为自己就此叩响了文学殿堂的大门,但遗憾的是 ,在梦想开始的地方,命运却出其不意地逆转了它的运行轨迹。

  自1957年起,叶文玲的哥哥被错划右派后,没过几年,她的父亲与丈夫也都因冤案、错案而遭受政治磨难。接二 连三的打击株连,使她整个青年时代生活中只剩一片灰色。

  1962年,叶文玲迁居河南。先后在郑州金水区工业办公室、郑州金笔厂、郑州机械工具厂当冲压工、生产科计划 统计等职务。

  不过,生活虽然清贫,但物质的匮乏和精神的丰盈却总成反比,因为支撑她整个精神世界的,是文学这棵常青树。闲 暇时,叶文玲依旧会执起笔坚持业余创作,让自己的情感恣意流淌于笔端。

  无尽人生:文学之梦照进现实

  很多时候,人生最重要的不是自己所处的位置,而是面对的方向。如果说,一时的成功是一种运气,那么,人的一生 又能有多少运气?

  我始终坚信这句话:“机会永远只留给有准备的人。”只有心无旁骛、踏实认真地为自己定下的目标努力做准备,那 么总有一天,梦想会照进现实。

  叶文玲就是这种认定了目标后,便会铿锵前行的人。

  风雨过后见彩虹。从困境中顽强站起的,就是强者。1976年,中国结束了不平常的10年,这是一个终点,同时 也是另一个新的时代的起点。而在那十年浩劫中成为一片废墟的文学,也终于随着春天的复苏,重新被泪痕犹在的人们筑建起 来。

  生活常常改变梦想,但梦想又创造着生活。1977年,叶文玲终于又重新拿起笔进行文学创作了。这一年,她的三 部短篇小说都在《人民文学》上发表了。对叶文玲来说,1977年,是她人生一个新的启程。她的身体里好像注入了新的血 液,似乎有一种力量在沸腾着。这道力量,让她的生命亦重新焕发了光彩。从童年的梦想到少年的失意,如果不是一直执着地 热爱着文学,那么叶文玲是不会走到那一年的。她奋力地抓住了每一次可以改变命运的可能。

  正所谓: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黄沙始到金。1979年,因创作成绩突出,叶文玲加入了中国作家协会,并出席了 中国文学艺术工作者第四次代表大会,不久后便调入河南省文联成了一名专业作家。从此,叶文玲对文学更执着勤奋了。她连 年累月奔波各地,用心体验生活,深入体察民情,很快便以连续发表于《人民文学》、《收获》、《当代》、《人民日报》等 重要报刊上的小说受到广泛注目。

  1980年,38岁的叶文玲进入中国作协文讲所(鲁迅文学院前身)学习,这次学习经历,让她终于圆了文学深造 之梦。而更多的惊喜还在后面—同年,她创作的小说《心香》荣获了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而后问世的中篇小说《青灯》、《 小溪九道弯》、《父母官》、《浪漫的黄昏》等也屡获佳评。在进行小说创作的同时,叶文玲也没有停止书写散文。她的第一 本散文集子《梦里寻你千百度》面世后曾一版再版,而《写在椰叶上的日记》、《心泊千岛湖》、《不了情》、《有你不寂寞 》、《妖尽人间春》、《素心如简》等散文集也相继问世。其中《心泊千岛湖》还获得了全国首届冰心散文奖,《妖尽人间春 》则获得了首届朱自清文学奖。叶文玲进入了创作高峰期。而她的勤奋,与对文字的超然感觉,更使她成了一位高产且优秀的 作家。

  1981年,叶文玲拜访了来杭州休养的中国文坛泰斗巴金先生,巴老得知了叶文玲过去的人生经历后,鼓励她将这 段经历写成长篇小说。于是,巴老的鼓励,促成了创作历时长达八年之久的46万字小说《无梦谷》的问世。

  《无梦谷》在广阔的时代背景中展示了中国一代知识分子于不同历史时期中的人生际遇和精神风貌。小说的主角是一 批上世纪五十年代成长起来的知识分子。这一代知识分子,无论是与他们的前辈相比,还是与以后的知青群体相比,在思想学 养、价值观念、道德准绳等方面都有很大差异,也都有自身的鲜明特点。叶文玲以小说主人公“楚涧、楚汉”兄妹的人生经历 ,表现了她对这一代知识分子的生存状态和历史命运的深切关注,同时也让我们看到了她在创作小说时人文立场的高度。

  《无梦谷》发表后,引起文坛强烈反响与共鸣,被认为是“以鲜血和生命谱写的中国一代知识分子的心灵史”。因为 这部书的创作,美国纽约国际文化艺术中心在1995年底授予叶文玲“中国文学创作杰出成就奖”,随后又获得了浙江省人 民政府所颁发的“鲁迅文艺奖—突出成就奖”。

  继《无梦谷》后,1996年,叶文玲又以极大的创作热情写就了长篇历史小说《秋瑾》和长篇传记文学《敦煌守护 神常书鸿》,同样佳评如潮,并获得浙江省人民政府所颁的“鲁迅文艺奖—优秀成果奖”。

  然而,叶文玲并没有满足于这些炫目的荣誉之中。她依旧心无旁骛的把自己沉浸在日复日的创作之中,无论身在何处 ,那颗纯净的心始终与文学同在。

  其实早在十多年前,叶文玲的长篇小说《无梦谷》出版后,她就计划以一个系列来进行新的长篇创作。“《无梦谷》 完成时我还尚无写‘三部曲’的宏愿,但总觉得言犹未尽,好像还有许多事情与人物都没有写完。于是后来就有了《无桅船》 的框架和原型。所以,当第二部小说《无桅船》于2006年出版时,曾易名《三生爱》。但是,有关人生,有关男人女人‘ 桅’与‘船’的思索,并未止息。因此,第三部小说《无忧树》的命题和它的人物,可以说几乎与此同时,悄然潜入我心中。 ”

  写作是一条非常艰辛而孤独的路,要耐得住寂寞、守得住清贫,更要经得起诱惑、受得起考验。然而对于一个热爱且 沉浸于写作中的人,创作的过程又是非常享受与痛苦的—没有这种经历的人不会有这种与文学铭心“相恋”的深刻体验。

  50年,多漫长的岁月,有多少人能在这近2万个日子里,默默坚持着文字耕耘。这份毅力与坚定,不是每个人都能 做到,尤其是在遭遇挫折与坎坷后,又有多少人能最终留下沧海一声笑?

  人自出生,生命便会有无数种形式。流星会在选择中下沉,太阳亦会在上升的过程中射放出灿烂光芒,而每个人头顶 上都有一方天空。对叶文玲来说,她头顶上方的那片天空,就是文学。尽管年轻时历尽磨难,但她永远无怨无悔。“假如生活 能够重新开始,我仍然无悔。是我所走过的路,我不会埋怨我所经历的一切。假如生活从头开始,我愿意仍然做我自己,重新 经历我所经历的一切,包括所有的不幸和苦难。只要能与文学同在,我对生活依然充满希冀。”

  如此情怀,怎叫人不为之钦佩!

  心香寄情:文学之恋永无止境

  1986年夏,在河南整整度过24载春秋的叶文玲,怀着一腔浓得无法化开的思乡情结,回到了浙江,并定居于省 会杭州。

  对一个有着丰富细腻情感的作家来说,故乡不仅是孕育生命的地方,更是给予激情和灵感的摇篮。如诗画桃源般的故 土陶冶了叶文玲的艺术个性,也培育了她丰富的创作灵感,使她的情感源源不断地流淌出来,化成一个个富有生命的灵动文字 。同时,也都开掘着叶文玲创作中的另一个广阔世界,那便是人的心灵世界。

  其实早在《心香》开始,叶文玲就开始执着地进行着艺术探索中,最艰苦也是最辉煌的掘进──对美的寻找和发现。 她以自己独有的方式,倾诉着生活的真谛,传递着清朗的美学理想。并在清新悦目的文字中流淌着如诗一般的意境。

  在叶文玲与我的娓娓而叙中,她总是反复强调一句话—“美是文学的生命”。的确,叶文玲的创作贯穿上世纪后三十 年,她是一位执着追寻美的作家,而她也一直在追求一种至真至善至美的境界……

  叶文玲是个作家,同时,她的社会身份也有许多。从1983年起连任六、七、八三届全国政协委员、1986年回 到故乡浙江后,叶文玲在努力创作的同时,还担任了文联和作协的领导工作,并被浙江大学等高校聘为兼职教授。这一段丰富 的人生,使叶文玲的视野更为开阔,也使她能更及时更敏感地体察到民众生活中需要认定的各种状态。“责任两个字,对作家 来说不可忘却。一定要对文字负责任。作品写出来,不只是个人欣赏,而是要在社会上发生影响的。”而更难能可贵的是,虽 然公务繁忙,但叶文玲依旧笔耕不辍。尽管在文坛已获得了举足轻重的地位与荣誉,但她的创作态度仍然几十年如一日般的严 谨。她把文学创作比喻成酿酒,一瓶好酒从原料到成品,离不开发酵、蒸馏与酿造等一系列繁复的过程。写作也如此。叶文玲 对自己的文字要求异常严苛,尤其是小说,一个故事在心中酝酿多年方才落笔。而之后,就是反复不断的修改,直至自己满意 为止。比如叶文玲为《秋瑾》的感情积累,就长达整整十五年……

  浙江地处东南沿海,多年来一直站在改革开放的前列,善于接受和消化各种先进文化。而丰厚的历史文化积淀、蓬勃 的当代文化建设,更为文化事业的快步发展提供了丰富资源。

  进入21世纪,在紧紧围绕繁荣和发展文化事业的大背景下,怀惴着作为一名当代优秀作家的神圣使命,为了推动文 学发展,本应回归家庭享受天伦之乐的叶文玲依旧没有停下她的脚步。早在九年前,她就用出版《叶文玲文集》一书所获得的 10万元稿费,在浙江大学设置了“新叶文学奖”,用于每年奖励一名发表小说的大学生。她在捐赠仪式上表示:“希望有志 于文学创作的大学生,创作出无愧于我们这个时代的优秀文学作品。”

  如今,叶文玲担任着浙江省作协名誉主席,她仍然以饱满的热情投入到文学事业中。比如她为浙江大学等多家院校的 文学社团开文学讲座、评选作品;比如在浙江和全国的政协会议上多次为浙江的文史、文化与文学事业的发展摇旗呐喊。

  2008年11月30日,在叶文玲《无尽人生三部曲》出版之际,她的哥哥叶鹏教授亲自为她作了一首诗:最忆蹒 跚长塘镇,丫髻双鬓杜鹃春,一曲心香惊艺坛,七彩梦瓣织美文。秋风秋雨鉴湖侠,黄尘黄沙敦煌神,无尽人生三部曲,展巷 笑迎书中人。

  这一首对仗工整、韵脚合律、构思别致的诗,凝含了叶文玲50年不平凡的写作人生。

  心香一瓣寄真情—叶文玲对文学的热爱永远没有止境,她用她整个的生命拥抱着文学。她曾说过,自己最大的心愿, 就是在生命的最后一刻,也依然握着手中的笔。 -


Powered By Google 感动2008,留下你最想说的话!

相关专题 观察与思考

相关链接的新闻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8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