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金红黄振辉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大力加强民主监督建设。民主监督建设是社会主义政治体制良性运转的活力源泉,是中国特色民主政治建设稳健推进的制度保障。改革开放30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监督体系建设经历了从奠基到转型的发展历程。
据统计,近年来检察机关立案侦察的贪污贿赂案件中有80%来自公民举报;汶川大地震发生之后,四川省有308名抗震救灾社会监督员“自带干粮,独立调查”,关注救灾款物的筹集、分配、拨付、发放和使用,他们通过电话、书面材料等直接向纪检部门报告情况。大量的事实证明,当前中国公民的责任意识在提升,公民组织的自主性在增强,公民运动的理性程度在提高。构建和谐社会,要提高公民自治组织的合法性、自主性、公共性、参与性,让以公民社会为依托的社会监督在监督制约权力中进一步发挥实质性作用,推动善治在中国的发展,推动中国民主政治建设。
党内监督:从理念创新到实质推进
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要“积极推进党内民主建设,以扩大党内民主带动人民民主,以增进党内和谐促进社会和谐,党内民主是增强党的创新活力、巩固党的团结统一的重要保证。”目前,党内监督正从以组织监督和纪律监督为主的传统监督,向组织监督、纪律监督与党员民主监督三种监督手段均衡发展的现代监督体系转变。党员民主监督是其他两种监督手段的基础。随后的票决制、党代会常任制、巡视制度,党务公开、民主评议制度、述职述廉制度等一系列制度的具体实践表明,党内监督正走向制度化、规范化、民主化与公开化。
党内民主是党的生命,党内民主与党内监督相辅相成,没有党内民主就没有党内监督,没有党内监督同样也就没有党内民主。发挥党内监督实效的关键在于实质性推进党内民主。而推进党内民主的关键则在于切实保障党员权利。惟如此,才能避免“一言堂”、“家长制”、“党内一哥”等现象发生,才能真正营造出勇于探索、敢讲真话、尊重异见、言者无罪的民主空气。只有夯实制度平台,才能激活党内监督资源,党内民主在党内监督中的主导作用才能落到实处。
舆论监督:从单一疲软到多样有力
舆论是现代社会的公器,舆论监督的本质是民意监督。在人民主权原则下,舆论监督是最具代表性、最具表现力的民主监督形式。受多种因素的制约,改革初期的舆论监督形式单一、力度疲软。随着改革的深入,时代的进步,舆论监督开始进入以互联网论坛、博客、短信、时评、公共论坛、电视直播等新兴舆论监督方式与传统舆论监督方式形成合力的多样有力的舆论监督时代。从“孙志刚事件”、“SARS危机”,到“审计风暴”、“铁本事件”、“嘉禾拆迁”,再到最近的“奶粉事件”,舆论监督皆中肯綮,屡有斩获,愈显其监督公权力,保证公众知情权的内在品格与力量。
真实、客观、公正是舆论监督最基本的原则。改善舆论监督效果,保障舆论监督的持续有力,关键在于完善互动与沟通机制,增强媒体的自主性与自律性,推进舆论监督立法,使舆论监督更有利于帮助党和政府改进工作,更有利于大局稳定,更有利于问题解决;践行舆论监督,端正社会风气,捍卫公共利益,维持社会稳定,维护公平正义的使命。
社会监督:从群众运动到理性表达
社会监督承载了以权利制约权力的理念。公民社会是权力监督社会化的基石,公民社会的存在和对公民社会权利的尊重,其重要意义在于有利于监督和制约国家权力,有利于表达和维护公民利益,有利于促进社会和谐与政治稳定。公民社会监督也是丰富民主形式、拓宽民主渠道,保障人民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的具体体现。公民要实现对公共权力的监督,必须依借于公民社会组织化的力量。
改革开放之前,中国社会基本上被政治化与群众化,缺乏自主性,公民社会成长空间逼仄,退隅一角。改革开放之后,理性的公民社会逐渐成长,民间组织的数量增加、种类增多、独立性增强、合法性增大,公民社会日渐勃兴。日益成长的公民社会成为民主监督不可忽视的力量。通过有序的意见表达、直接参与、舆论影响、媒体曝光,理性化、组织化的社会力量逐渐成为政府改革、治理转型的重要推动力量。
改革开放30年,我们见证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监督体系建设的演进路径:从制度赋权到制度运行,从理念创新到实质推进,从单一疲软到多样有力,从群众运动到理性表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监督体系奠定了制度平台、理念根基与实践基础,正开始实质性走向民主制度转型。可以预见,日益完善的民主监督体系必将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的巩固与提升,为推进社会的和谐发展发挥有力的保障作用。
作者分别系华南师范大学教授和博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