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重庆词典 从大波浪、喇叭裤到踩踩裤、牛仔裤,再到高跟鞋、超短裙,服饰从来都是重庆社会风尚的风向标。而这里的时尚坐标也在变迁,由新华路、朝天门,直到位于解放碑的大都会开张,重庆终于拥有了品牌服饰聚集地,而重庆的“操哥操妹”从此也与港台甚至海外的服饰品牌零距离接触,真正开始了与世界时尚的齐步走。
口述历史
“从老大黑粗到五彩斑斓的时尚,重庆人衣着特征明显经历三级跳。”解放碑商贸中心区企业协会秘书长田昌华说起重庆人的衣着变化如数家珍。
田秘书长曾经在计划经济时期就开始担任解放碑百货公司领导职务,负责分管当时下属的解放碑标准服装商场以及几大布料行,他是重庆人衣着变化的亲历者和见证者。
物资紧俏时代
开后门拿到两条布袋
“当时买布要凭布票,如果只凭供应的那点票,只够做点内衣内裤,很多布还要开后门才能拿到。”田老给记者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
虽然当时在商业部门担任领导职务,直接分管服装、布料商场,但是,田老家也缺布。当时重庆市从伊拉克进口了一批甜枣,田老听说装甜枣的白色布袋不错,是当时很少见的化纤布料,非常稀奇,于是他想方设法,走后门才抢到两条布口袋,然后将布袋拿到染店染成了黑色和蓝色,给孩子做了件衣服。一句话,由于物资有限,当时人们的衣着就是“老大黑粗”。
田老称,老就是老气。当时大家的衣服很土很保守,男士以中山装为主,女士以桶装为主。大就是没有线条,穿起来很宽大。黑就是颜色,以黑、灰、蓝为主,非常单调,当时开始出现少量花布,但主要是一些白底蓝色碎花,或者大花,也很稀奇。
粗就是做工粗糙,布料粗糙,当时主要是棉布,的确良等化纤布料在当时已经是很奢侈的布料,基本上没有服装加工厂,但到处都是裁缝,很多人是买来布料拿给裁缝加工,加工水平不高。
八九十年代
外来服装站稳重庆要两年
田老介绍,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当时重庆的服装厂和纺织厂异常兴旺,田老回忆:“开始我们到纺织厂,只能进布料,后来,纺织厂开始有成衣车间,再后来,成衣车间被迫单独分离,成为专业的服装加工厂。”纺织厂和服装厂的变化,体现了重庆人对衣着的需求和追求。
“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到九十年代中期,这十年是变化的十年,这是一个改变老百姓衣着十分痛苦和漫长的过程。”田老说,当时,广州、上海的衣服已经开始逐渐进入重庆,但是,真正要在重庆站稳脚跟,得花两年的时间。
2000年后
服装订货不看衣服看模特
“2000年后到现在,可以说重庆人的衣着是五彩斑斓的时尚,款式特别新颖,布料越来越讲究。”田老说,现在的服装采购商已经不像当年他们那样,亲自跑到服装厂里看成衣样品,现在的服装订购只看T型台上的模特走秀展示。
田老称,2000年是重庆人衣着的一个分水岭。他说,2000年后,大量的法国、意大利等国际品牌纷纷进入重庆,重庆人的衣着这个时候才开始叫时装,之前只能叫做服装,满足温饱需要。
而2000年后,人们对服装的消费意识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开始追求款式、面料、品位、产地以及服装文化内涵等,衣着变得非常时尚,五彩斑斓,接受外来品牌的速度也在加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