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应对金融危机 浙江在行动
通讯员 蒋中意 记者 魏孔明
“我们请求政府救助。”这是最近一个月,义乌市风险企业处置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以下简称风险办)的工作人员听到最多的一句话。
面对国际金融危机扩散和蔓延,进一步冲击实体经济,浙江出台一系列政策,“保稳促调”。其中,各地政府出手、帮助浙企渡过资金难关的做法,尤其引人注目。
这一次,“中国小商品海洋”义乌率先破局。
“运作一个月来,义乌已经有25家企业提出申请,其中16家得到帮助,避免了资金链断裂。”昨天下午,义乌经济发展局局长、义乌风险办主任贾贵南介绍。
风险办施以援手
16家企业缓解资金链危机
10月16日,义乌市委、市政府成立风险办。拨打当地114,就能查到这个临时机构的电话号码。
“企业就像鱼在缺水的池塘中挣扎,我们的做法就是在甘霖来临之前,不让鱼渴死。”义乌市风险办审核组组长叶长森说,“这些企业出现风险,主要是盲目融资投资、不务主业造成的。”
风险办运作不久,池塘里的“第一条鱼”来了。
这是一家拥有400多个员工的企业,除了主业,还在省外投资高风险行业。一旦资金链出现问题,势必殃及大家的饭碗。“老板之前已经走了很多地方,但没有一家金融机构愿意贷款。”
压倒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没有出现。义乌风险办成立后,义乌市国资公司专门拿出1亿元作为企业转贷应急资金。这家企业第一个通过风险办核准,拿到1000万元。把钱还给银行后,他们可以办理续贷手续。
“根据不同情况,风险办采取了不同的救企方法。”风险办人士介绍,比如,其一,解冻法。因债务纠纷,一些企业的银行账户被法院查封,这给企业生产经营带来极大困难。风险办召集银行、企业共同协商,表明救助企业的决心,同时充分运用政府财政性存款的杠杆,劝导债权银行以大局为重,主动撤诉。
其二,过河搭桥法。在银行同意的前提下,风险办调动转贷应急资金,帮助困难企业归还银行借款,银行再重新给风险企业办理续贷手续。
义乌风险办说,提出应急资金申请的企业涉及到各个行业,大多都曾是纳税大户,其中已有7家企业获得共计1.2亿元应急资金。
浙江式救市
动作很快措施得力
自年初以来,浙江频繁出手“救市”,在投资拉动的同时,出台一系列宽松政策,力挺民企。
义乌风险办并非凭空而生。早在8月末,浙江省经贸委、浙江银监局联合发出《关于做好行业龙头企业资金链安全保障工作的若干意见》,要求各地成立风险处置领导小组,拯救危难企业。
根据这份文件精神,浙江各地将建立市级应急互助基金,为因资金周转困难诱发资金链断裂的企业提供应急资金。
“浙江对经济形势的敏感度很高。上半年其他省份还在进行宏观调控时,浙江就已经发出‘救市’的声音,并且动作很快。”昨晚,著名经济学家、浙江大学公共管理学院院长姚先国教授评价。
作为浙江省政府咨询委员会的委员,姚先国今年以来多次参加了政府有关“救市”的讨论、相关会议,他觉得浙江政府措施非常得力,而且,“全省上下认识一致”。
政府、银行、企业
共同力保经济
眼下,浙企面临的极端困难就是资金供给严重不足。类似义乌风险办的出现,对缓解企业经营困难无疑是重大利好。
“浙江的金融体系和经济体系不匹配,金融机构相对比较单一,对中小企业来说,融资是个大问题。资金链断裂的直接后果就是企业停产、倒闭,势必会引起一系列的连锁反应。”姚先国认为,今年以来,政府呼吁金融机构共渡难关,并出台诸多综合性措施的做法,“包括义乌风险办的做法在内”,都抓住了浙江企业面临的最突出的问题——资金链困局。
“浙江各金融机构早就和浙江省政府达成了金融保障约定。”昨天下午,浙江银行业协会秘书长裘怀明表示,商业银行的态度非常明确,“对主业突出,暂时有困难的企业,银行尽可能地提供帮助。政府、银行、企业三方共同力保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