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从有线广播说起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12月05日10:56  大众网-齐鲁晚报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农村,家家户户墙上都挂着一个小方盒,听播音、歌曲、样板戏等。那时唯一的文化生活和娱乐工具,就是这有线广播的小喇叭。

  文/翟世敏

  30年很长,长得难以细数其间之变;30年很短,短得仿佛就在昨天。

  1978年至 2008年,打开记忆的闸门,喷涌而出的是无数难以忘怀的记忆。就从有线广播说起吧。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农村,家家户户墙上都挂着一个小方盒,听播音、歌曲、样板戏等。那时唯一的文化生活和娱乐工具,就是这有线广播的小喇叭。

  小喇叭的电线很简单,就是一根很细的铁丝,一端接喇叭,一端用一铁钉接地。每天清晨,随着一曲缓慢而优美的《东方红》乐曲响起,广播就开始了,准时开播又准时结束。那音质当然不如现在的什么立体声、低音炮浑厚优美,不过小喇叭里偶尔夹杂的噪音和哧哧作响倒也不觉刺耳,大人们只要动动哪个机关,或者在地线上浇点水,就会即刻恢复比较柔和的声音了。生产队有个什么事需要“昭告”全村,或传达公社指示、学习毛泽东思想,或开“斗私批修会”,都能派上大用场的。除此之外,每天照例都有几个样板戏和几首革命歌曲播放,如此反复倒也百听不厌。别小看这小喇叭,那时可是传达信息的重要工具啊。

  上世纪70年代初期,父亲花45元人民币买了一台当地“生建八三”厂出的收音机。当时我们村里好像还很少有收音机。现在回想起来,那时父亲的消费意识还是比较超前的,敢花一个多月的工资买个收音机,绝对不亚于前几年买个MP3、MP4吊在耳边那般时髦。那些天我家可真是热闹,邻居们络绎不绝地来参观这“高档小家电”。父亲更是爱不释手,在爷爷奶奶、大伯大妈们的围拢下兴奋地打开开关,里面哇啦哇啦的声音一传出,一时吓得那些老人们身不由己地后退了几步,唯恐里面的人会钻出来似的。一位老奶奶当时还问了个让父亲哭笑不得又无法回答的问题:你说里面没有人,那它怎么会说话啊?然后她又自言自语地说,现在这人还真是能,过几年说不定里面还能看到真人呢?父亲只顾欣赏他的收音机,心不在焉地应声答道:很有可能。

  那位老奶奶还真是有“远见”,能和现在科幻家们的头脑相媲美——后来能看见人的电视机果然问世了,那位老奶奶的“伟大预言”也成为现实。

  上世纪 80年代初期的电视机虽然是黑白的,但是人们的想象力在当时来说还真算丰富,不知谁发明了仅有上中下三种颜色的所谓彩色塑料纸,记得是几元钱一张,这纸比较厚,但比较柔和,尺寸是根据当时电视机的不同尺寸而生产的,轻轻将彩纸贴在电视屏幕上,那黑白屏幕似乎就是彩色的了。现在说来真是天方夜谭,孩子们听了会嗤之以鼻:切,你贴上张彩纸就是彩电了吗?当然不是,那颜色是固定的一个模式,看三天三夜颜色还是纸上的那三种,不会有任何变化,但当时感觉可真好,起码看起来有点色彩,不刺眼,不单调。

  随着时间的推移,真正的彩电时代到来了,而且更新速度之快让赶时髦的家庭手忙脚乱,屏幕由平面直角发展到纯屏,再到现在的大屏幕液晶电视。与当年的小喇叭相比,如今的MP3之类娱乐工具已经满大街飞,再想一睹当年小喇叭的风采,还真不是件容易的事了。

  遥想当年,目睹今日,感慨其间之地覆天翻。


Powered By Google 感动2008,留下你最想说的话!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8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