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我们的热爱弥补邓丽君遗憾(图)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12月05日11:27  大众网-齐鲁晚报
我们的热爱弥补邓丽君遗憾(图)
邓丽君

  上世纪80年代初,大家初听邓丽君的声音,惊为天籁。随后,在流行乐坛,从罗大佑到崔健,从“西北风”到校园民谣,各种形式不同、内容迥异的歌曲层出不穷,几年前火爆的“超级女声”,更是让音乐的流行贴上了娱乐标签。

  一水隔天涯

  上世纪80年代初,大家初次听到邓丽君的声音时,莫名激动。

  满大街“的确良”衬衣扣到下巴,头发梳成板刷,拖着宽宽的喇叭裤的年轻人,同样因此惊喜,继而痴迷。邓丽君的歌声,从唱片、磁带里传出来,像颤动的丝绸,像海岛晨雾中的露珠,月光般一下洒满整个干涸的大地,慢慢地洇入一代人的内心最深处。

  最早,邓丽君歌曲的录音磁带被海员、海外工作的工程技术人员带回大陆,渐渐在人群中流传开来。歌声听来软绵绵的,但其中似乎又有着难以言说的清新气息。人们说,她的歌漂洋过海而来,被海风打湿了。

  有条件的人,开始用录音机翻录邓丽君的歌,然后一遍一遍地倒带,听多少次也不厌烦。

  尽管电台里不播,电视屏幕上没有,晚会上更不见踪影,但在人们的疯狂转录中,邓丽君的歌曲迅速大范围地传播开来。《在水一方》、《小城故事》、《我只在乎你》、《一水隔天涯》、《再见,我的爱人》,就像诗一样蘸满了浓浓的情意,在一个普遍淡漠爱恨情愁的年代里表达着爱。

  有不少人,听了邓丽君的歌,却没见过她的容貌,如痴如醉之中,便根据自己的想象给这位歌者画下了像。等到见到邓丽君照片,互相对照,竟相差无几。因此,邓丽君温婉婀娜的形象,也在当时被认为是中国传统审美标准的最佳图解。

  但在几十年前的中国,人们还一时难以说清楚,为什么在没有“三通”、两岸文化还没有正式接触的情况下,邓丽君的歌声能够不请自来。因为按照当时普遍的理解,家国百废待兴,尚无暇顾及精神需求。而远在宝岛的邓丽君或许也并不知道,在对岸这片曾经只生长红色革命歌曲和八个样板戏的土地上,她的歌正如同暗流一般涌过大街小巷。

  当我们用时间的长镜头,再次把焦点定格在那个年代,应该会发现,恰恰是两岸间几十年的隔阂,造成经济、文化上的泾渭分明,给了邓丽君的歌声一个机会。除了美丽的音乐,还有什么其他东西更能适于伤逝离情?还有什么能对压抑、焦渴、迷惘的人心,更具抚慰和启迪功效呢?

  何日君再来

  大陆有胆识的音乐人陆续起而效仿。尽管,邓丽君的歌曲被冠以“靡靡之音”。

  民歌歌手李谷一和海政歌舞团的苏小明率先向传统唱法发起了挑战。上世纪80年代初期,苏小明唱出《军港之夜》,但很快遭到权威音乐杂志批评;李谷一在演唱《乡恋》时,使用了“气声”唱法,仿佛一石击水,听众好评如潮,但上纲上线的批判也如影随形;而真正试水流行唱法的程琳,更是经历了多次沉浮。

  直到1983年,中央电视台直播第一届春节联欢晚会,观众热线高密度点播禁曲《乡恋》,《乡恋》才得以正名,也因此被喻为中国内地流行歌曲的“开山之作”。

  也就在一年后,情况起了变化。从内地到香港的人纷纷争购邓丽君的录音带,这意味着海关已经对此类物品自然解禁。

  实际上,不仅仅是音乐,邓丽君本人也多次在公开场合表示,希望自己能身随歌声,飞越海峡之水,在祖国大陆办一场演唱会。

  1988年,中央电视台向邓丽君发出了参加海峡之声音乐会的邀请,同时,春节联欢晚会导演组也在酝酿邀请她加盟。时任文化部部长的刘忠德,有意全力促成此事。这位正部级官员,同样是邓丽君的歌迷。

  港台甚至海外艺人来京,或演出或进行文化交流,这在今天看来,是再寻常不过之事,但在当时,却遭遇重重阻力。就在各方小心翼翼运作、邓丽君来祖国大陆的条件逐渐成熟之时,香港一家颇有影响力的报纸扔出一篇“重磅炸弹” ,“揭露”邓丽君是国民党间谍。

  虽然该消息后来被证明为误传,但邓丽君的大陆之行自然就此搁浅了。

  忆起这一旧事,刘忠德现在仍耿耿于怀。他甚至将邓丽君擦肩大陆,引为自己主政文化部期间的一大憾事。

  1995年5月10日,邓丽君第一次出现在中央电视台的新闻节目中,但观众看到的,却是她猝死的噩耗。一直宣称自己是河北人的她,最终未能踏上大陆的土地。

  邓丽君轻轻地唱着,“请不要把我忘记,我永远永远怀念你”,泪流满面。镜头内外,同此凉热,那个温婉的人儿还在那里说:也许有一天我们还会再见面,不是吗?


Powered By Google 感动2008,留下你最想说的话!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8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