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搅动80年代时尚:模仿(图)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12月05日13:04  内蒙古晨报
搅动80年代时尚:模仿(图)
红裙子浪潮成为中国多色彩、多样化女性服装时代到来的一个鲜艳标志。

  本报记者 杨惠方

  开栏语:

  衣着打扮是一种记忆,它以非文本的方式记录着时代的变迁。

  每当怀旧情绪袭来,我们就能从发黄的影像当中追寻和回味那些曾经逝去的记忆。影像可以定格历史,储藏记忆。今天,当我们在改革开放的第30个年头翻看这些记载衣着打扮变革历史的老照片时,看到的不仅仅是个人的成长历程,而且还是一个社会、一个国家、一个时代最为鲜活的记录。

  今日起,本报推出《“穿”在身上的历史》系列报道,历数30年来国人时尚追求的变迁。

  改革开放之初,国人传统而保守:衣服是朴素的,发型是固定的,甚至连照相的姿势都简单而沉闷。然而,这一切都无法抑制流行浪潮的涌动。

  进入20世纪80年代,多彩的世界使一度保守的国人眼花缭乱,多样化的生活方式使中国人开始以审视和怀疑的目光打量自己的穿戴,人们逐渐认同这样一个真理:美是没有阶级性的,穿衣戴帽不一定与意识形态的健康与否必然相连。于是,物质的匮乏与思想的保守再也不能阻碍年轻人对美与时尚的追求和向往:从千篇一律的蓝色中山装到饱受非议的蛤蟆镜;从如火如荼的红裙子到暴露开放的比基尼;从流传多年的麻花辫到清爽利落的短发;从普通的卷发到精心的造型。在追求美与时尚的道路上,年轻人的步伐走得越来越坚定……

  呢子料中山装

  “那个时候,‘赶时髦’的大多是一些胆子较大的年轻人。只要有一部分人敢冒险,慢慢地,大家就会互相模仿起来。”从事时装生意多年,现已48岁的姚素芬告诉记者,那个年代,和别人穿一样的衣服,弄一样的发型是很‘时髦’的事情。

  1980年,改革开放第三年,男士穿蓝色中山装似乎就赶上了“时髦”的浪潮。

  “为了给我儿子做一套呢子料的中山装,我们全家省吃俭用了好长一段时间。”原交通厅汽车运输公司职工郝守珍老人告诉记者,“我现在还记得,那套呢子料的中山装花了180块钱,相当于我当时两个多月的工资。”

  老人坦言,180元对于当时的自己实属一笔不小的花费,虽然有些不舍,但由于别人都穿,儿子又朝思暮想,所以也就咬咬牙,痛下了决心。

  “穿上那身中山装,我儿子兴奋了好长一段时间,”老人回忆,“他自己还特意到大公园(即现在的青城公园)里照了好多照片。”

  男士的中山装时髦浪潮在国产电影《庐山恋》和美国科幻片《大西洋底来的人》上映后才慢慢得以改变。

  喇叭裤 蝙蝠衫

  《庐山恋》的上映刮起一股张瑜风,女主角新颖多变的时装,主人公纯真美好的爱情引起年轻人的强烈共鸣,年轻人潜藏许久的爱美之心如开闸洪水般一发不可收拾。姚素芬记得,当时,张瑜扮演一位年轻的女华侨,每换一次场景她就会换一身衣服。因此很多女孩子都喜欢议论:女演员张瑜在影片中究竟换了多少套衣服?

  而我国首次引进的美国大型科幻系列片《大西洋底来的人》则在全国掀起一股麦克哈里斯旋风。一起起神秘离奇的事件,一宗宗不可告人的阴谋,引人入胜,神奇迷离,令当时的年轻人百看不厌,如痴如醉。与该片万人空巷的收视效果相随而来的是那一时期蛤蟆镜及喇叭裤的盛行。

  姚素芬向记者解释,蛤蟆镜其实就是太阳镜的一种,只不过大得有些夸张,有些奇特,并且还贴着商标,所以被人形象地戏谑为蛤蟆镜。而喇叭裤则由于其裤管大得出奇、穿上后臀部被包得很紧,整体看上去宛如喇叭,因此得名喇叭裤。

  蛤蟆镜、喇叭裤显然与欧美电影和流行音乐有千丝万缕的联系,而国内的歌舞片《霹雳舞》同样毫不逊色,不但令所有的年轻人为之震撼,而且还带动了“身着蝙蝠衫,头裹绷布,脚踩高帮运动鞋,一遍遍模拟擦玻璃或者外星人行走动作”的潮流。

  “这些‘另类’装扮让当时一些保守的人非常看不惯,”姚素芬回忆,“戴蛤蟆镜被他们说成是‘一个个得了白内障’,穿喇叭裤就被称为‘男流氓’或‘女流氓’,有的人甚至从政治角度谴责这些打扮是‘盲目模仿西方资产阶级生活方式’。”

  然而,虽然非议不断,但蛤蟆镜、喇叭裤、蝙蝠衫等装扮动摇了中国人数十年的整齐划一和单调乏味,是年轻人流行文化里最初的冒险,引领了80年代的新潮流。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Powered By Google 感动2008,留下你最想说的话!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8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