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财富志:限富 粮票压抑财富欲望(图)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12月05日14:40  华龙网-重庆晨报
财富志:限富粮票压抑财富欲望(图)
  余超伦家中收集的粮票、红苕票等各种票证,是历史发展的最好见证。本报记者 杨新宇 实习生 袁泉 摄

  粮票

  中国词典:1955年8月25日,我国通过《市镇粮食定量供应凭证印刷暂行办法》,规定粮票只是购粮的凭证,本身不具有价值,不属有价证券,不许在市场买卖流通。随后,第一套全国粮票面世,揭开了中国“票证经济”的帷幕。

  粮票等票证,在一定程度上控制了人们的财富欲望———有钱无票连米都买不到,模糊了钱的价值。

  口述历史

  余超伦:长航退休老人

  长航退休老人余超伦是票证收藏爱好者,收藏有上千枚粮棉油类票证。在余先生家,他和太太一起向记者展示了这些票证,并回味起那些吃饭穿衣都凭票供应的“票证时代”。

  开门票:如今每张值500元

  余先生粮票收集簿的第一页,就是8枚1955年发行的重庆粮票。这套被称为“开门票”的粮票,最近在票证市场上单卖价格达500元/枚,8枚一套的价格为3000元。

  “发行之初,这些粮票也不比现在便宜。”余先生介绍,当时按职业供应粮食,干部21斤/月,中学生32斤/月,居民25斤/月,搬运工人37斤/月。其中,居民和干部还要扣2斤作节约,“一般人都吃不饱,更不会把粮票卖出去,‘黑票’都是有价无市的。”

  余先生所收集到的粮票都是后来从票证交易市场上买来的,他估计是当时管理发票的单位没发完才遗留下来,“要是发到市民手中,是不可能有剩余的。”

  想吃油:自称军属买到肥肉

  余先生说,自己在上世纪60、70年代,基本没吃饱过,“那时候能想到的最奢侈的一餐是煮一大碗面,放上几根青菜和葱花。”

  “那时候农民进城卖菜是要被抓的。”余先生的太太金女士回忆,每到周末,城里人就到郊区去挖野菜和树根,甚至有人吃观音土。在三年自然灾害时,城里人特别羡慕农民们有地种。

  一张1958年发行的红苕票说明,当时5斤细粮票能换25斤红苕票,将细粮兑换成红苕显然更能吃饱。

  但当时一般家庭每个月最多只供应1斤菜油,只吃红苕不吃油人受不了。“当时想买点菜和肉要头天晚上去排队,跟卖肉的营业员关系好,才拿得到肥肉。”金女士笑说,当时的人很尊重军人,自己去买肉时就自称是军属,以求营业员给自己多割点肥肉,“瘦肉当时被认为是不好的肉。”

  供应紧:基本没人办宴席

  当时的人结婚怎么办宴席?余先生说,基本没人办宴席,请客都很少,原因很简单:请客了,自己一家人就不够吃。

  金女士则回忆:“当时出去做客,大家都送粮食,大概意思也就是自带粮食,聚在一起乐一乐而已。”

  不仅粮食需要凭票买,布匹、手电筒、解放鞋、牙膏、牙刷等一切生活用品都要用专门的票购买,而这些供应也是很少的。比如一个人每年得的布票只够做一件衣服,做了上衣就做不了裤子,凑一身新衣得两年。

  出门难:要开证明换通用票

  在票证时代,上级行政单位发的票可以在下级行政单位通用,而下级行政单位的票则不能越级使用。

  在上世纪70年代要出差就是一件比较麻烦的事:先要计算大概需要多少粮票,然后到单位打证明,凭证明去粮站,用自家的地方粮票换省粮票或全国粮票。出门后,也有一个人是专门管账的,“在外吃饭大家都是AA制,因为单位是没有粮票拿来当公款的。”

  尽管出门麻烦,余先生还是愿意出差。“有时候开车帮某乡政府带些煤炭,对方感激我们,会招待吃一顿。”

  “最后一套正规重庆粮票,是1988年发的9枚一套。”余先生说,但当时粮食政策已放开,到处可以买粮食,城镇居民即使领了粮票,也不太上粮站去买粮了,“上世纪80年代以后的粮票在票证市场比较好买到,价格也便宜,票证时代就这么渐渐结束了。”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新浪独家稿件声明:该作品(文字、图片、图表及音视频)特供新浪使用,未经授权,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全部或部分转载。

Powered By Google 感动2008,留下你最想说的话!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8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