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大院日益萧条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12月08日11:59  新华社-瞭望东方周刊

  程维高

  甚至连出言谨慎的杨泽江,也不回避对程维高发表意见,“话不投机,很少碰面。”

  程维高给红军大街32号这个大院带来的变化,连高峻明也感觉得到,“一些领导回家后几乎不出自家院子,都是独门独户的,不碰面也不会有尴尬。”

  其实,在赴任伊始,大家对于这位江苏籍的领导,有很多的期待与支持。

  胡晓燕回忆说,她最初对程维高很有好感,“有一次,附近的电影院里放《焦裕禄》,省里好多领导都去了,影片结束后,门口专门为领导设置了一个书写感言的地方,其实那些感言都是工作人员准备好的,照着抄就行,但程维高没有听秘书的,自己想了四个字‘想着人民’,当时觉得这个省长真有水平。”

  但在做了省委书记后,胡晓燕发现程维高开始“离人民越来越远”,“程下班回家时,几乎每个路口都有警察,红军大街路口和大院门口更有警察清道,这样的阵势以前在我们院从来没有过。”

  另一个让这个大院的其他人感到惊讶的变化是,程维高专门给自己家的小院门口安排了一个武警站岗,并设置了流动岗。

  这个特殊的岗哨让程维高与其他领导之间显得更加生分。

  而程维高意想不到的是,这个显示着自己地位并保护自己的岗哨,最终也成了限制他自由的人。

  “程维高出事前多天,我们就知道消息了。”曾在大院警卫排当司机的张晓宁透露说,“那时我们的总队长亲自在这个院子里坐镇,程维高家门口也加了岗,就是怕他跑了,来找他的车辆也一律要求登记。”

  “程维高出事在所难免。”曾对程维高寄予厚望的郭志说,“有一次,他跟我说,什么时候没有腐败,你们那个时候没有腐败吗?我听了很生气,我们当时连饭都吃不上,怎么可能腐败?他还说,靠着工资谁够了啊?他这是从思想上就觉得‘腐败有理’,这样的领导能不出事吗?”

  在大院里,程维高与邢崇智的矛盾早已公开化。

  “邢崇智当时不赞成程维高当省委书记。”郭志说,“现在看来,这个意见是对的。”

  但是,邢崇智的反对并没有阻止程维高的当选,反而给自己惹来了更多的麻烦。

  “程维高当书记那几年,没有人敢到我们家里来,因为来的人都会被登记,而且事后还会有人找他们谈话。”邢崇智的夫人郭元英对《望东方周刊》回忆说,“而且那时候老干部开会,从来不通知老邢。”

  胡晓燕说,邢崇智离休后,几乎在院子里没有碰到过他。

  “退休后,我知道老邢心里苦,可他什么也不说,都自己憋着,真是可怜。”郭元英感叹。

  2000年3月3日,年仅73岁的邢崇智因患淋巴癌去世,成为这个大院里去世的领导中年龄最小的一位。大院里的人们传言,2000年3月1日,程维高原来的秘书李真被捕后,住在医院里的邢崇智得到消息,连说三声“好”,两天后便因高兴过度溘然长辞。郭元英承认了有关“好”字的说法,但她认为,邢崇智那时候被病痛折磨,根本顾不得高兴。

  可以证实的是,邢崇智的追悼会上,程维高并没有出现。

  2003年1月,河北省召开十届人代会,作为即将卸任的省人大常委会主任,程维高主持召开了其政治生涯中最后一次会议。之后的一个晚上,程家找了三辆邮政用车,静悄悄地把家搬回了常州老家。

  2008年10月,本刊记者在江苏常州见到了程维高,提到红军大街32号这个大院里曾经发生的故事,这位老人有反思,亦有忏悔。

  大院子女

  至今让全凤书引以为豪的是,她的子女从未给老伴兰凯民丢脸。她所说的丢脸,更多指的是在外人面前摆谱。

  全凤书说,她的二女儿当兵复员后,被分到任丘油田下面的一个小企业的职工食堂当炊事员,而当时兰凯民已经是河北省副省长。有一天,老两口去任丘看孩子,当地的领导听说后,问孩子在做什么,他马上派人去接,“当听说我的孩子是一个小企业的炊事员后,眼睛都直了。”

  “我的二女儿直至退休,还只是一个炊事员,工作时年年都是先进。”全凤书说,“三个孩子的工作,老兰没有管一个。”

  “父亲从来不管家里的事,我们有时候去找他,他就瞪眼睛。”全凤书的大女儿兰英说,“但我们从来不抱怨父亲。”

  原省委书记邢崇智的夫人郭元英也感慨,她的子女也没有沾上老邢的光,“大儿子刚开始在一家私企工作,想通过关系调到国企,找老邢,结果他说,‘在哪儿工作都一样,别管大地方小地方,都是为人民服务的’。”

  胡晓燕的女儿王潇已是这个大院里的第三代,这位80后的女生,并没有觉得姥爷身份的特殊给自己带来什么优越感,“和其他同学不一样的是,小时候姥爷在世时,我每年放暑假都可以和他到北戴河度假;除此之外,就是父母对我要求更加严格。”

  上小学时的一件事王潇至今没有忘记,“那时候同学们谈到自己家的房子时,我总是很自卑,因为妈妈经常给我说,我们住的房子虽然非常大,有400多平方米,但那是姥爷的,我们自己没有房子。”

  “我就是害怕孩子会有优越感,这样就没了上进心。”胡晓燕说,“我的父亲当时对我们要求就是非常严格的,现在看来这是非常正确的,我也要像父亲一样,严格要求我的孩子。”

  胡晓燕说,她的女儿王潇大学毕业后,她曾准备通过关系在北京给找一份好工作,但女儿怎么都不同意,“最后女儿说,如果姥爷在的话,肯定不会同意这么做的,我一下子不知道怎么说好。”

  甚至连胡开明家的保姆李云霞,也潜移默化地受到影响,“我在大院里待了六年多,最后到一家企业去工作,有时候碰到该送礼的事,我根本不知道该怎么开口。老公有时候给我讲官场上一些事,我跟听天书一样。”

  王潇和其他80后孩子不同的是,熟谙很多革命歌曲,“小时候家里每年过年聚会,唱的全是革命歌曲。”

  2003年,胡开明的老伴李克林去世,遗体告别仪式上,没有奏哀乐,取而代之的是几个孩子前一天晚上合唱并录制的歌曲《五月的鲜花》、《在太行山上》,他们用这些经典的革命歌曲送走了自己的母亲。

  若干年后,殡仪馆的工作人员仍然对这一特殊的仪式记忆犹新。

  日益萧条

  在红军大街32号大院里,从西边数第四个小院,如今已是荒草丛生。紧闭的防盗门上,贴着关于换天然气的特别通知,发黄的纸显示出这里已经许久没有人住了。

  这是程维高曾经住的地方。在他家的防空洞里,本刊记者发现大量被遗弃的物品,有鸟笼,也有空空的礼品盒,似乎可以看出主人曾经的奢华以及临走时的匆忙。

  这个在中国政坛引起巨大震动的高官,曾经给这个大院带来了异常的喧嚣和紧张,而他的离去,也让阒寂陡然而来。

  郭元英的家,也很难让人把这里和曾经的河北“第一夫人”联系在一起。进门,扑面而来的是一股猫狗身上特有的骚臭味。楼道里养着一些盆栽的花草,已经死了很多。因为身体多病,又没有请保姆,郭元英每天中午吃饭只能将就,晚饭要等孩子下班回来后再做。

  这个院子里曾居住过20多位省委常委,如今仍然健在的已寥寥无几。

  王潇大学毕业后,离开了石家庄,和其他第三代一样,她也不愿意生活在这个过于安静的地方,“小时候来院子里的车很多,现在即使是过年,也没有几辆车,如果哪一天院子里停的车多了,肯定是哪一位爷爷或者奶奶不在了。”

  这个曾经位于石家庄荒郊的大院,在因城市的发展已经处于繁华地段的时候,却日益显示出萧条和落寞。

  大院里的健身器械上锈迹斑斑,落满了厚厚的尘土,有些木制器件甚至已经腐烂。

  “我刚来的时候觉得这个院子真好,现在再看,跟我们老家也差不了多少。”曾在这个大院里做保姆的李云霞说。

  惟一没有变化的,是每到中午饭时,院子里警卫排的食堂门口,会响起20多名战士合唱《打靶归来》的歌声。

  杨泽江虽然不喜欢北方的这个城市,但他仍然不愿意随同孩子到南方去安度晚年,“只有待在这里,才能享受到省级干部的待遇,没有了这些待遇,我会不习惯。”

  杨家客厅一角的小茶几上,放着一部红色的机要电话。虽然这部电话已经很少再响起,但还是被它的主人擦得一尘不染。

  郭志说,前两年,有人准备撤掉这个大院站岗的武警,换成保安,“我就打电话过去,不同意让撤掉。”杨泽江证实的确有这件事情存在,他说,还有人想在这个大院里建高层住宅楼,“我就告诉他们,我活着的时候你们谁都别想动,等我死了再折腾吧。”-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Powered By Google 感动2008,留下你最想说的话!

更多关于 程维高  的新闻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8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