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小康要实现经济社会制度和文化互动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12月08日15:45  新京报

  -新观察

  小康要实现经济、社会制度和文化互动

  对上世纪80年代有记忆的国人,肯定忘不了那个时代的关键词:小康。何谓小康?当时官方的定义,是在上世纪末人均GDP达到800美元。

  贵州曾流行一个笑话,某乡村干部开会向山民传达建设小康社会的文件精神,山民无法理解GDP800美元的概念。这位干部说:“小康嘛,就是白天桌上有酒喝,晚上床上有老婆。”山民们闻之豁然开朗。

  这位干部的临场发挥也许更接近“小康”的实质。小康,可以有一个量化的标准,但量化并非其惟一标准。一个社会、一户人家,其成员的生活状态绝非能用一个标准值进行精确概括。

  更多的是成员本身能否感到“富足和安全”。

  “富足安全”的标准,也不是一成不变的。

  在古籍中,“小康”和“大同”是对应的。大同社会是儒生的理想世界,小康则更为现实。

  孟子在见梁惠王时所描述的图景就是当时小康的标准: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七十者可以食肉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从这段话可见,古今小康的指标虽有差异,但包括的基本内容是相同的。譬如衣食住行基本得到满足,养老、教育有保障,社会秩序良好,社会公德得到维护。今天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依然不能离开这些具体的内容泛泛而谈。

  改革开放初期,小康社会要达到人均800美元的标准,是有着特殊历史背景的。忽略这个背景就难以理解邓小平的高瞻远瞩和实事求是。改革开放以前,中国社会有过二十多年的“画饼”时代,一方面,主流意识形态向公众描绘美好的社会前景;而另一方面,居民的生活水准很低,许多人连温饱问题都不能解决,理想与现实反差巨大。

  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开始改革开放,作为总设计师的邓小平给出了一个可以实现的量化标准,是对空谈理想不顾现实的纠偏,符合当时的实际。

  在早已达到邓小平所言的人均GDP800美元的今天,我们如何理解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我以为仍有必要“纠偏”,即对重视经济发展忽视环境保护、重视效率忽视公平进行反思。

  损害环境换来的富庶是带毒的富庶,这样的富庶不是真正的小康;小康还必须是绝大多数人的小康,一个分配悬殊、公民权利保障状况不理想、公权力得不到有效制约的社会,哪怕经济总量再大,也不是真正的小康社会。

  当下执政党提出建设“全面小康”,依然还是远景。实现它不仅需要更高的经济指标,还需要建设一种人性而公平的社会制度,以及和这种制度良性互动的民族文化。

  □十年砍柴


     新浪独家稿件声明:该作品(文字、图片、图表及音视频)特供新浪使用,未经授权,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全部或部分转载。



Powered By Google 感动2008,留下你最想说的话!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8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