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1987年王选:告别铅与火迎来光与电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12月11日10:20   南方新闻网
1987年王选:告别铅与火迎来光与电
王选

  作者:南方周末记者叶伟民

  【三十而立·倒评年度人物】

  两个时代正在他脚下延伸:一是技术意义上的汉字信息处理与印刷革命,二是应用意义上的将这一成果最大化地推向 市场,完成“惊世骇俗”的商业飞跃。

  时任北京大学计算机研究所所长的王选在忐忑和焦虑中度过了他的1987年。

  这一年的5月22日,王选率领研制的“华光Ⅲ型机”在《经济日报》印出了世界上第一张采用计算机组版、整版输 出的中文报纸。这标志着“汉字输入输出计算机”的技术难关被攻破,对加快中国追赶世界第三次技术革命的步伐意义非凡。

  这一刻王选已等待了13年。自1974年接手“748”工程(汉字信息处理系统工程)以来,疾病、偏见、技术 空白如恶魔般缠绕着他。更关键的是,在优势明显的西方照排技术夹击下,国内出版界“要进口,不要国产”的呼声此起彼伏 。“如果失败,将是一场毁灭性的打击。”原电子工业部计算机工业管理局副总工程师王昌茂接受南方周末记者采访时说,“ 可能会导致全行业倒退回铅字时代或被外国技术垄断市场。”

  整个出版界乃至科技界都在注视着王选。此时报样虽出,但误时、版面错误、系统不稳定等问题仍频繁来袭。读者批 评纷至沓来,报社也发出最后通牒——再不排除故障,就退回到铅排作业。

  巨压下,王选率领他的团队在一次次胆战心惊和登报致歉中艰难推进着系统改良。

  1987年10月,转机降临。时值中共十三大召开,长达三万四千余字的大会工作报告,《经济日报》用华光系统 仅20分钟就排好版,而其他大报召集了最熟练的铅字工人,却花了三四个小时才完成任务。

  激光照排大获全胜。《人民日报》发文称这是“一场新的印刷革命的开端”。王选也在当年获得中国首届毕升奖。次 年,《经济日报》等大报纷纷卖掉铅作业设备。不久后,外国照排公司全面退出中国市场。

  曾为世界贡献了活字印刷发明的中国,在经历了五百多年停滞不前的漫长岁月后,终于告别铅与火,迎来光与电。

  1987年,中国还发生着更为激烈和深远的社会变化。那一年,移动电话“大哥大”投入商用,中国第一封电子邮 件发出,新一代中国青年,则被当年登上春晚舞台的费翔铸造成第一代追星族,开始标榜反叛,跳霹雳舞,烫爆炸头。

  50岁的王选在这一年更为认真地思考他的未来。这位思想开明的科学家,早在1980年代初就冒着“不务正业” 的恶名致力于研究成果商品化。1985年春,由他提议的“北京大学科技开发公司”成立,即后来方正集团的前身。

  两个时代正在他脚下延伸:一是技术意义上的汉字信息处理与印刷革命,二是应用意义上的将这一成果最大化地推向 市场,完成在当时看来“惊世骇俗”的一跃。

  他所缔造的汉字激光照排技术占领国内99%和国外80%的中文电子排版系统市场的事实,让他无愧于业界“精神 领袖”的高位。而他一手缔造的北大方正,也已成为年收入四百多亿的著名高科技企业。

  “他完成了从一个书生到一个企业家的转变。”王昌茂说。在功成名就的后半生,王选最大的贡献是为后人展示了理 想主义和经世致用并非水火不容。

  但上天忘了给王选一个好身体。2000年,他患上肺癌,6年后辞世。王选时代的结束,标志着中国第一波自主创 新潮的退场,作为中国早期“创新”旗帜的坚实拥护者和践行者,王选具备了一名优秀科学家的所有气质,也拥有一个实用主 义者该有的市场触觉和判断力,他更用宽广的胸怀发现并培养了无数的后起之秀。

  但过于固化的知识分子兴趣和气质,又注定了他无法将一个企业领向更高的商业顶峰。王选曾坦言:“我不懂经营, 对财务一窍不通……只是一个过时的科技工作者。”

  像一个无意的预言,1998年,方正控股首次出现严重亏损,次年的“逼宫事件”又将方正不成熟的产学研合作体 制和公司治理缺陷暴露无遗,王选也被贴上拉帮结派的标签而在晚年留下一抹阴影,其中是非,至今难以说清。

  “一代人做一代人的事情。”方正集团董事长魏新这样总结王选。他的意思是,在王选所在的时代,他已经尽到了应 尽的责任,而且足够杰出。

  南方周末




Powered By Google 感动2008,留下你最想说的话!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8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