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树”在建筑概念和材料上的结合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12月12日12:50  三联生活周刊

  三联生活周刊:具体说,“树”在建筑概念和具体材料上是怎么结合的?

  穆威:《挪威的森林》作为中国改革开放初期为数不多的译著深入人心。提到挪威,很自然就想到挪威的森林,尽管是日本的小说、甲壳虫乐队的歌曲,但这也恰恰和挪威富饶的自然风貌相吻合。

  木是中国古代建筑中最为典型的材料,而在挪威的木构造技术里,有一种很先进的木胶合板技术,可以做成大尺度的建筑构件,而且保留木材本身固有的亲切质感。所以,综合考虑了文化切入点、建构上的材料和结构特性,树的概念渐渐形成。

  作为中国建筑师,不同的设计理念也经常促成更深入的讨论。比如说到木建筑文化,可能中国人都十足地自豪,可是我发现,挪威的木建筑文化同样悠久。有趣的是,中国的木建筑文化更喜欢用自然的原木,把木材当做一种具象材料,比如圆柱让你联想到森林,是道家天人合一的体现。而挪威,则把木材当做抽象材料,砍伐后加工成矩形的梁、柱、板,犹如孩子手里的橡皮泥般自由加工。在设计中,我尝试串联这些想法,找到更多的文化关联,我们不希望挪威馆仅仅是一个物质性的炫耀,而是一次有文化体会的着陆。

  我看过一些国家馆的落选方案,可能缺乏对于中国的深入理解,大多是简单的建筑造型。

  三联生活周刊:在两国文化的嫁接上,两位总设计师是如何考虑的?

  莱因哈德:挪威没有特别大的城市,和中国比,有完全不同的城市发展传统和历史。在挪威的不同地方都会有地方特色的形式,他们有对风景、气候和自然的敏感和知识,盖房子会把这些都考虑在里面,自然在人们的基本生活中扮演了最核心的角色。其实这本身是中国古老的建筑传统之一,中国园林就是最杰出的例子,但在现代建筑的发展里,它有些被人们遗忘了。

  我们的设计中,挪威馆的4个展厅里一共阐释了4种挪威风景,每一个都在探索这种关系:在沿海景观的主题是健康的能源,森林景观则是可持续材料使用,在挪威特有的峡湾景观里表现水文化,还包括极地景观。我们希望参观者能够感受到美景带给他们的强烈气氛和感官体验。在某种程度上,人们可以说这里的景观是自然和城市生活的一个结合体,是通过很多不同的知识一同搭建起来的,知识包括自然科学、人文科学、艺术、哲学。这种结合在我们看来,是对未来城市可持续的理解的核心。我们也希望在我们的设计中能够反映出挪威的贡献。

  海伦:在最初想法中,我们是想大量使用木料,在挪威,这是最常见也是最可持续的建筑材料。但我们已逐渐认识到,在今天的中国,用木材做建筑是不寻常的,因此不容易获得认可。这样,怎么实现挪威馆的设计思路就构成了一个挑战。另外,如何将整体结构的建筑变成可拆分的?

  我们意识到,挪威的木胶合板技术可能既是技术上的一个解决之道,也是将两国建筑文化相结合的解决之道。我们通过将挪威的胶合层木和中国竹子黏合在一起结合成一种新的激动人心的产品,我们叫它“黏竹”。这是一个有趣的知识交流,但同时也会存在一个是否能被中国的参观者认可和接受的问题。

  三联生活周刊:这也是世博会的宗旨和愿望之一——国家之间进行文化和知识的交流。

  穆威:挪威馆只是众多国家馆之一,我们并非想强调一种文化形态的重要,而是希望能给大家带来一些操作层面的启发:建筑是如何节能的?建筑是怎样因地制宜地成为城市积极要素的?建筑如何改善大家的生活,如何展示生活态度?

  比如我们室内空间塑造了挪威的标志性地形地貌,海滩、峡湾、森林,我们希望参观者和建筑不只是看与被看的关系。我们设计了很多可以坐卧的地形化景观,鼓励参观者可以脱掉鞋子,在里面自在地行走,感受建筑材料和里面的一些装置设计。我很喜欢挪威的一本书叫做《Brown Cheese》,里面用插画方式勾勒了挪威人的生活态度,比如他们喜欢赤脚,一旦见到明媚的天气,立刻就计划出行。

  三联生活周刊:最后我们想了解一下挪威馆建筑工作的进展。

  莱因哈德:筹备状态已经结束了,基本工作始于2009年5月,主要的树木结构8月开始搭建,基本建筑将于2009年底或2010年初完成。我们将使用当地承包商,但是木材的黏和生产是在挪威完成。

  关于在中国的施工计划,我们的考虑是培训一些中国工人,挪威方面派技术顾问。计划采用一些当地的材料供应商,目前我们还没有考察,但基本在浙江、湖南等木竹资源丰富的地区。我们正在联系一些国内工程师,一起研发一种用竹子做成的胶合竹板,看能否在商务中心部分采用这样的材料作为承重结构,这是一种很有潜力的环保材料,我们相信,胶合竹板在中国具有很大的潜力。未来在上海,在不同阶段会派不同的设计师来负责监督,合作设计。-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新浪独家稿件声明:该作品(文字、图片、图表及音视频)特供新浪使用,未经授权,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全部或部分转载。



Powered By Google 感动2008,留下你最想说的话!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8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