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刊记者 贺海峰
刘正晴返乡前后
“家乡的生意也不好做。再看一看吧,到底是出去打工,还是留在家里做生意,等过完春节再说。”
刘正晴,安徽省宿州市埇桥区栏杆镇石相村村民,近年一直在江苏省太仓市一家外贸服装厂打工,追随他一同前往的亲朋好友多达50余人。2008年9月,由于工厂突然倒闭,他们被迫踏上返乡之路。据悉,类似农民工集中返乡的现象在安徽尚不多见。
11月中旬,我赶到埇桥区,见到了刘正晴。当时,他正在家乡一所驾校学习驾驶技术。“老板欠了我们将近20万元工资,单我一人就欠了2万多呢。”他苦笑,“你能不能帮我们向省领导反映一下?”
老板跑了
8月18日,依照惯例,太仓市盈利来服装有限公司3个老板应该过来给工人们发工资了。可是,厂里200多位工人左等右等,却迟迟不见老板现身。大家开始轮番拨打3人的手机,然而得到的答复全是“手机已经停机”。
“老板跑了!”有人大喊。
之前,受全球金融风暴影响,这家服装厂来自欧美的订单明显减少,而且当地已有七八家服装厂先后倒闭。不过,3 个老板却多次当着刘正晴等人的面,拍着胸脯保证:工资不减;工厂不倒。而实际上,厂里已经压了工人两个半月工资,刚刚进厂的工人甚至连第一份工资都没领到手。有人已经拖欠了房东的租金,房东正催促他们“交不起房租就赶紧滚蛋”。
情绪激动的工人立即停下手头工作,把情况报告给太仓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当地政府很快查封了厂里的设备、产品,并让工人填写劳动仲裁书,同时许诺如果找不到老板,就拍卖厂里的设备给工人发工资。但是这些设备都是租赁的,而且本身也值不了多少钱,工人对此并不抱有太大希望。
三四天后,当地的派出所给他们每人发了200元遣返金。然而200多名工人余怒未消,又聚集到太仓市信访局上访。由于堵住了办公楼的过道,有人甚至和警察发生了肢体冲突。随后,当地警方拘留了带头上访的18名工人,其中15人第二天被释放,余下3人5天后被释放。
刘正晴和50多位老乡一合计,决定包车一起返回宿州。个别房东闻讯,坚持不让拖欠房租的工人回家,其中几位民工干脆和房东不辞而别,“偷偷溜了回来”。
再就业并不难
“50多人回家后,基本上又重新出去了。老在家里闲着,没有收入来源啊。我们村里有个22岁的小伙子,以前跟着我在太仓那家服装厂,每月只能拿到1200元,现在到上海一家电子厂上班,每月可以挣到1700-1800元。”刘正晴告诉《决策》。
他说,在江浙沪,倒闭的企业虽以服装厂、电子厂等居多,但主要还是因为这些企业规模太小,只能接到二手、三手的订单,利润空间极为有限。那些直接拿到国外一手订单的企业不仅不会倒掉,反而需求旺盛、普遍缺工。“只要有技术,找工作很容易。”
1973年出生的刘正晴,早在1994年就和妻子在镇上开起了一家裁缝铺。1998年以来,他独自到郑州、常熟、温州打工,由于技术过硬,他的月工资从600元提升到3000元左右,还曾担任过车间主任等职务。从太仓回来后,上海一家服装厂开出3000多元/月的工资,邀请他过去,但刘正晴“还准备再考虑考虑”。
刘正晴之所以犹豫不定,是因为妻子、儿子都还在宿州。此前,妻子也在太仓那家服装厂里做工,而儿子则在太仓的一所小学读书。“我爱人暂时没有去找工作,也还在观望中。”
在宿州,服装厂非常多,最高工资达到1200-1300元/月,不过与沿海省市相比,普遍要低400-500 元。
“其实,不管是在本地还是在沿海,只要不怕苦、不怕累,肯定能找到工作。”刘正晴依据自己10年的打工经验分析说,一般而言,每年8-9月倒闭的企业最多,如果能挺过10月,这家企业往往就会存活下来。到了年底,国外订单较之平时会更充裕,加工费也会增加20%左右。另外,由于临近春节,工人普遍希望多挣工资回家过年,干活往往更加卖劲。
尴尬的身份
刘正晴全家只有2亩土地,而且分成两块,一块在自己家里,一块在妻子的娘家。“田太少,又分成两块,耕种起来很不方便,都交给亲戚打理了。”
在他的引荐下,我找到了他的一位亲戚、石相村村民张德勇。张德勇家里4口人,一共种了6亩田。
“种田很不容易呀。”他算起了一笔账,“一亩地每年可以收200多斤黄豆、1000斤小麦,最多也就卖到14 00块钱,可现在买一袋化肥要花220元、买一袋尿素要花100元。除去成本、口粮,余下的钱很少。要是遇到天灾,不仅会减产,还很有可能赊本。”
2006年,张德勇两口子开始跟着刘正晴到太仓市盈利来服装有限公司打工,每人每月可以挣到1000多元。“ 工作时间特别长,两个星期才休息一天,太累了。”他说,“我们都是纳税人啊,当时工资超过1500块要扣税。但是《劳动法》落实得不严,感觉没有什么保障。”
2008年,张德勇没有继续外出打工,而是在街上租了一间门面房,和妻子、儿子一起炸馓子卖,每天净赚100 元左右。“生意、农活两不误,比在外打工轻松多了,起码晚上不用熬夜。以前个体户每年要缴好几千块的工商税,现在也取消了。不过做生意竞争还是很激烈,光这条街上就有四五家炸馓子的。”
我问:“既然做生意挺赚钱,你为什么不把土地流转给别人呢?”
“那,哪成!”他提高嗓门,“土地是我们老百姓的命根子呀!城里人有劳动保障,有失业救济金,我们农民要是失业了,最后还不是要靠那几亩地?!”
这也正是刘正晴担忧的地方。家里那两亩田,养家糊口都难;可外出打工,又总有漂泊不定之感。从太仓回到宿州后,他花了2500元学习驾驶技术,准备以后在宿州买辆车做点生意。
“这边的生意也不好做。再看一看吧,到底是出去打工,还是留在家里做生意,等过完春节再说。”他茫然地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