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SMG深度105专题 > 正文
SMG《深度105》2008年12月14日播出:在争议中前行,以下为节目内容。
【实况数秒】
【解说】2008年10月,一位退隐已久的老人出现在杭州西子湖畔,他就是上世纪80年代曾经风云一时的"改革明星"步鑫生。此行他是受当地电视台邀请,来录制一个纪念改革开放30年的节目。
【实况】步鑫生湖边:以前哪里有时间来西湖,是不可能,//现在的心情和西湖一样,所以退出江湖,也有点退出江湖的优越性吧,原来人在江湖,身不由已。
(浙江电视台外门,演播室,步鑫生和张光照出场握手)
【解说】在节目现场,制作单位特地安排了步鑫生和一位老朋友的重逢。
【实况】主持人大意:过了几十年,我们以为应该再热情一点,热情地相拥……
【解说】张光照曾经是浙江电视台的编剧,他担任编剧的电视剧《女记者的画外音》就是以步鑫生改革为原型创作的,在80年代曾引起轰动。
【采访】《女记者的画外音》编剧 浙江传媒学院教授 张光照:我觉得步厂长是一个了不起的先行者,要是没有他当时在海盐的那么一个小厂,从裁缝的剪刀开始的这种改革,我想我们中国的今天的三十年的这个道路,或许未必会这么顺畅。
(上海淮海路嵩山电影院旧址附近)
【记者出镜1】今天,对于这种车流不息、广告林立的街景我们已经习以为常,但是在1981年,我所站的这个地方,上海市的重要商业中心淮海路,每到夜晚却是比较清静,只有寥寥可数的几个霓虹灯广告,其中就有一个外地衬衫厂打出的广告,当时就在这个位置,据说有6米宽、3米高,上面写着:浙江海盐衬衫总厂——"双燕牌"衬衫。
(记者出画,画面从今天的淮海路,叠到80年代的淮海路,琳琅满目的服装)
【解说】上世纪80年代的上海,汇集着全国最优秀的纺织和服装企业,尽管如此,手下只有百来人的步鑫生却成功地把自家厂的衬衫,从浙江海盐县卖到了上海滩。
【采访】步鑫生:到上海租了一部皇冠车,来回跑生意,我们县里面的领导说,步鑫生这个小裁缝真是无法无天了,我们县委书记按规定只能乘一个吉普车,你当厂长竟然乘轿车。讲步鑫生这个小干部,癞头打伞,无法无天。
【解说】不仅如此,在那个乘飞机还是一种奢侈的年代,1980年步鑫生担任厂长后就规定,只要生意需要,销售人员可以坐飞机出差。
【采访】步鑫生:我1979年、1980年,我对供销人员说,你们就要赶速度,你们到新疆到哪里都可以乘飞机,以那时候规定,企业里面不好乘飞机的。
【解说】步鑫生的脑子里还有很多"生意经",当时的产品大多"统购统销",绝大多数厂长都还没有市场的概念,而这位裁缝出生的厂长,却把从前年年积压货品、连退休工资都发不出的穷厂,办成了年产衬衫100多万件,利润近60万元的富厂。
【采访】《女记者的画外音》编剧 浙江传媒学院教授 张光照:坦率地说,很多(做法)是不属于,我们当时理解的社会主义。但是呢,他就在我们中国的土地上,//所以我们感到很新鲜,很刺激。
(老新闻配音先入,各种男女声交叠的、以"改革"为主题词的声音,画面可以压时代镜头)
【解说】上世纪80年代初,改革的浪潮冲击着每个人的内心,那是一个呼唤弄潮儿的时代。1983年春天,年轻的电视剧编剧张光照,听说浙江海盐衬衫总厂正在如火如荼地推行改革,于是便兴冲冲地前往采风。
【采访】《女记者的画外音》编剧 浙江传媒学院教授 张光照:很多人怕步厂长,觉得步厂长是很厉害,他有一句名言就是,谁要砸我的牌子,我就砸谁的饭碗。
【解说】步鑫生把目标对准了国企的痼疾——"铁饭碗"和"大锅饭",他在衬衫厂搞计件工资,"上不封顶,下不保底",还规定请假一律不发工资。这些举措,在当时的国企中都是不可想象的。
【采访】步鑫生:原来"大锅饭"的时候,无病装病,小病大养。反正生病了,拿这点钱,固定工资嘛,所以劳保户要打破。所以我说这个什么叫工钱,工钱工钱,做工才有钱。
【解说】在那时的国企,连招待客人都有着严格的规定,标准定得很低,而步鑫生却敢于超标准招待来宾,他要求搞"三菜一汤",让客户吃好喝好。
【采访】步鑫生:所以后来我们省委到我们厂里来总结经验,总结了十条,放宽企业。对企业放宽职权十条,其中有一条就是说,企业里面利润的千分之三提出来,作为招待费。
【采访】财经作家 吴晓波:当年是他的那种改革的行动和决心,对全国经济是带来了很大的一个冲击。
【解说】吴晓波,曾任新华社记者,长期研究财经领域的改革,著有《激荡三十年》。在吴晓波眼中,这位身高1米62、体重42公斤的小个子,颠覆了国企厂长的形象。
【采访】财经作家 吴晓波:他是第一个开除工人的集体企业的厂长,在当年一个工作对一个人是一个饭碗,他这个饭碗他退休以后,他可以传给他的儿子,他的女儿,是可以顶岗的,他敢于开除他。
电影《血总是热的》片段
【解说】80年代,出现了不少反映国企改革的影视剧,这些作品抨击国企中平均主义、效率低下的通病,呼唤英雄般的改革者。但是,现实中的改革者步鑫生日子却并不好过,很多人指责说,他的所作所为和资本家没有什么区别。
【采访】步鑫生:我制订十多个管理条例,他们讲我黑七条,黑八条。因为我打破了那些红头文件,所以人家管我叫比资本家还资本家。
【采访】原浙江省委常委 杭州市委书记厉德馨:这个人首先冲破这个界限,我老板当家,什么依靠工人,应该工人归我管,工会主席我来派,这个是触犯天条的事情啊。
【解说】是非对错,引发了巨大的争议,就连当时的浙江省委也难感到很头疼。
【采访】原浙江省委常委 杭州市委书记厉德馨:开始省委是支持的。以后好像省委也顶不住了,那个压力太大太大了,而且步鑫生这个人也是莽汉,也不顾当时的一切往前闯,也有好的一面,但是也有太不照顾大家情绪了。
【解说】争议很快就散发到了全国范围。这是1983年11月16号的《人民日报》,头版上刊登了长篇通讯《一个有独创精神的厂长——步鑫生》,指出"步鑫生的经验是一剂治病的良药"。
(人民日报与报刊文摘报道并列)
【解说】这是两个月后,《报刊文摘》上出现的另一篇文章,指责步鑫生独断专行。一份是最高级别的党报,一份是发行上百万的全国性报纸,却对同一个人刊载了两种截然对立的意见。
(钱塘江边)
【记者出镜2】这里是步鑫生的家乡海盐,海盐以观钱塘江潮水出名。据当地人说,这个名叫潮源的亭子是观潮的好地方,而亭子上这"潮源"两个字就是步鑫生题写的。家乡人说,步鑫生就是在改革的潮水浪尖的弄潮儿。
(记者出画,或镜头摇至钱塘江)
【解说】每年,四面八方的游客都会涌向海盐,观赏钱江潮的盛况。而在1984年,涌向海盐衬衫厂的人流也如潮水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