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大学,大梦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12月16日07:58  南方日报

  

大学,大梦
深圳大学目前可以容纳4000名学生同时上课。何俊摄
大学,大梦
“日轨”花坛广场是深圳大学的标志性建筑。何俊摄

  卖掉裤子也要建大学

  “卖掉裤子也要把大学建起来!”这是当年的深圳市委书记兼市长梁湘的豪言壮语。

  深圳特区几乎是在一片白纸上建设起来的,没有资金,也没有人才。据当时的初步预测,到1987年全市各类专门人才就需要8500人,而1982年底时,深圳市只有中专以上的专业人员3200人。而彼时,“孔雀东南飞”更多的是深圳北上各省挖别人的墙脚,吸纳各类人才,人才大规模、主动地向深圳流动还并未开始。

  北望英才,求之若渴。建设一所深圳自己的大学,成为了特区早期的一大梦想。

  “深圳大学离不开深圳市政府的支持,当时的深圳设立特区才两三年,有很多基础建设要花钱,财政相当紧张。据说当时深圳市一年的财政收入也还不到1亿元,市委却决定拿出一半来建设深圳大学。”原深大文学院院长郁龙余告诉记者。

  他说,当年深圳市市长梁湘有句豪言,卖掉裤子也要把大学建起来!20年后,深大校庆,郁龙余作诗一首记载这一典故:“深大建校二十春,鼓乐喧天贺校庆。何人何事最堪忆,市长当年卖裤情。”

  梁湘将深圳大学的建设列为教育中的重点,亲自担任深圳大学筹备小组组长。1983年5月11日,“深圳大学筹委会办公室”的牌子在原宝安县政府大院内六七间残旧的平房前挂起来。创校时的深大校园杂草丛生,连红线图都未划定。然而,就在当年9月27日,深圳大学举行隆重的成立暨首届开学典礼,录取了216名学生。深圳大学从筹办到正式成立、开学,只用了8个月时间。

  作为特区创办的第一所大学,几乎倾尽人大、清华的精锐办学团,纵横万里挥鞭南下。这支“京城第一师”,其领军人物是当时的三位国宝级大师———清华副校长、两院院士、力学家张维;人大副校长、著名经济学家黄达;人大教授、著名经济学家方生。他们身上背负着中国高等教育改革、创新的重要使命!

  1984年,38岁的郁龙余离开了工作15年的北京大学,南下来到深圳大学中文系。他告诉记者:“我第一次踏上深圳这块土地的时候,现在的深圳大学还是一片工地,周围有很多农田,还有一片荔枝林。”

  深圳是一个先锋的城市,深大要办成一所先锋大学,深圳大学的第一任校长张维如是说。第一年开学,时任副校长的罗征启(原清华大学党委副书记)亲自到车站去迎接新生。

  郁老师至今清晰地记得,就在深圳大学刚刚建立的第二年,广东的省市高考状元,三分之一来到了深圳大学,省外很多学生也非常想到特区来上大学。他说:“当时的招生组到外省招生,很多非常优秀的学生第一次听说深圳大学,就在老师的指导下报考了我们学校,现在的红豆集团创始人周海红就是招生组从江苏招过来的。”

  郁老师回忆当初,他是深大中文系第九个报到的教师。当时,中文系只有两间办公室,条件比较艰苦,但是每个月都有新的变化。对于即将工作的地方,他说自己当时有一种很喜悦、很期待的心情。

  就如同一夜而起的深圳,深圳大学也以“深圳速度”拔地而起。深圳大学第一期工程在深圳粤海门的一块工地上动工,包括教学楼、学生宿舍、教工住宅、餐厅、水塔等22座建筑,校舍建筑面积57000平方米。转眼间一个可以满足4000名学生同时上课的校园已经出现在世人面前。

  1985年,罗征启就任深圳大学第二任校长。作为国内最富盛名的建筑学家,罗征启主持规划和建设的深圳大学校园获得了全国教育建筑优秀设计最高奖。“巍峨的花岗石建筑,古意苍茫的行道树,阔大空旷的运动场所,墙角上干枯的藤萝,夕阳映照的藤萝下满脸皱纹的携手老人,从整体布局到细节修饰,一切的一切让人浮生一种从遥远的过去绵延到无限的将来的宁静大气、厚古沧桑的意象。”当年媒体在描述深大校园时不吝溢美之词。

  据原中文系主任胡经之回忆,当时深圳大学的硬件条件在全国无出其右。刚刚建立的学生宿舍都是两人间,里边安装了空调,教室、办公楼也全部安装了空调,这羡煞了当时其他的高校。

  名噪一时的深圳大学

  遥想当年,深大也曾经和北大、清华一起进场招生。那是深大的鼎盛时代,新生的深大在国内乃至国际上都开始声名鹊起。

  这都得益于一个人———罗征启。

  罗征启留给深大的不仅仅是一座风景如画的校园,更是它“放牧式”的教育缔造的放松学习、自由交流的氛围,和开放办学、自由发展的教育思想。

  著名经济学家薛兆丰在一篇回忆母校深圳大学的文章《深大过去的魅力》中如此写道:图书馆的藏书全面开架,可以方便地借阅到港台和外版书籍,一年365天,一天从早上8点到晚上12点开放,开放时间之长,为当时亚洲所有大学之最。自由选课,没有政治课,只有哲学课、逻辑课,必修课程只占全部课程的一半。从来没有开过大会,(食堂成为老师们交流工作的重要场所),胡耀邦同志的追悼大会,是在广场上开的,大家只是零散地围观、肃立。没有全校广播系统,没有关灯制度,也没有铁门和门卫老太太,实行“放牧式”的教育。

  刚刚创办起来的深圳大学创造了多项国内教育史上的第一:学生交费上学、毕业生不包分配、教职工聘任、学分制、勤工俭学等一系列制度……让这所大学从一诞生就开始挑战中国的高等教育管理模式,充满了生机。

  “同学们,我们学校是主张独立的……不要再依赖家里,不要再向国家伸手了,要靠自己的力量!”在1987年的迎新大会上,罗征启这样告诉深圳大学的每一位新生。

  “建设特区史无前例,我们深大中文系也独辟蹊径,将中英文秘书作为培养方向。当时系里要求学生必须掌握三个技能:英语、计算机、汽车驾驶,这种要求很超前,计算机和驾照在十多年后才成为大学生们关注的热点。”说起这些,郁老师记忆犹新,“为了给学生创造条件练车,学校出面与部队联系,系领导专门带着学生们到部队去练习。练习的车是老式的解放牌汽车,一到夏天里边非常热,但是大家积极性都很高,生怕自己被落下。”

  开放、包容、自由、热情和理想在当时的深大校园里涌动着,跻身国内一流大学的创校之梦也在逐渐发酵。

  “当时的深大在国内已经有了相当大的影响力,很多人包括一些海外人士,都来到深圳大学来参观、学习,甚至连学校马路边的草都被踩坏了。有的人怕麻烦学校接待,就自己悄悄地来看看,当时就有一位国家体委主任悄悄来到深大参观,被一位校办老师认了出来。”自豪,洋溢在郁老师的脸庞上。

  改革中断,回归正轨

  1989年后,罗征启离开深大,深大的“黄金年代”戛然而止,“放牧式”教育也未能很好地沿袭下来。先天禀承先锋气质的深大从比肩清华、北大的梦想之巅就此滑落,沉入市场经济的大潮中归于平庸。

  深大经历了一段躁动不安的日子。经过数年的不懈努力,1995年,深圳大学终于通过国家教委本科教学合格评价,1996年,重新获得了研究生学位授予权。至此,深大的发展重回正轨。

  但是,那个“北有清华,南有深大”的立校之梦却渐行渐远,深大已经没有当年那种“初生牛犊不怕虎”的干劲和杀气。作为一个出生高贵、集万千宠爱于一身的特区第一代大学,它已经没有傲视群雄的勇气和资本,开始走上一条中规中矩、不紧不慢的发展道路。

  此时的郁龙余开始担任深圳大学文学院院长一职。他不无感慨地说:“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的深圳一天一个变化,社会上掀起了一次次下海的大潮。身边很多同事都很年轻,一些人耐不住寂寞就离开了校园,有的去了公司,有的自己创业。深圳大学也没有以前那样光芒四射。”

  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深圳大学在国内的地位越来越尴尬。青年学者陈宏在《1979-2000深圳重大决策和事件民间观察》一书中如此感慨:“为什么这所拥有不啻于国内任何一所名牌大学的硬件和政府支持度的大学,进!不能成一方霸业;退!不能守住阵角,只能偏安一隅,甚至难以偏安一隅?”

  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毗邻而居的香港科技大学。1991年创校的香港科大在短短12年后就已经跻身为世界级研究型大学之一,其商学院更是排名世界前列(EMBA全球第二),其工商管理硕士课程在2003年《金融时报》排名榜中位列亚太区第一,可以说是教育史上的奇迹。

  有媒体引用民间人士的话评价20年后的深大道:“事实上,这座中国硬件最优质的学府不过是一个‘职业讲习所’,令人徒生‘油滑轻佻、急躁短视’之叹。作为一个出生高贵、富可敌国的文化贵族,竟二十年之力却始终无法改变游蹿于三流教育市场、四流文化市场的宿命。”

  遥想着当年的意气风发,看着近在咫尺的港大奇迹,许多人不胜唏嘘。

  深圳第三代大学梦萌芽

  深大坐镇东南重镇,笑看群雄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深圳的第一代大学梦就这样以不温不火的局面结束了。

  在没有名牌大学可依托的情况下,深圳打造出了名列全国前茅的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并成为全国最著名的创业城市之一。然而,高速发展的深圳求贤若渴之心并未有丝毫的减少,大学和科研机构缺少、高端人才缺乏正在成为深圳最大的短板,迟滞城市前进的步伐。

  有分析人士表示,越来越多的企业总部舍弃深圳而投入上海的怀抱,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上海的庞大大学群可以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持。

  正如比尔·盖茨曾经所说,深圳要建成中国的硅谷,缺少的就是大学。20世纪90年代,深圳开始了自己的第二代大学运动。

  1993年,深圳职业技术学校建立,成为深圳现在仅有的两所高校之一。1999年9月,深圳再次迈出了恶补原创动力不足、创新源匮乏的步伐,虚拟大学园在南山科技园奠基。次年8月,深圳大学城在西丽破土动工,深圳以一种截然不同的方式,再次开始了与清华、北大等国内名校的亲密接触。

  虚拟大学园目前已吸引了清华大学、北京大学、香港科技大学等48所境内外著名院校入驻,培养了近千名博士、1万多名硕士研究生,设立研发中心71家,建立产业化基地9家,承担科技计划项目97次,获得专利136项,成为推动深圳科技创新的强大引擎。

  大学城分东西两个校区,西校区采取政府投资建设的方式,引入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创办深圳研究生院;东校区采取以社会投资引入南开大学办深圳金融工程学院。目前在大学城工作或领衔科研课题的院士22人,包括其他教授在内历年累计承担国家级科研项目107个。几所学校的毕业学生约40%留在深圳工作。

  轰轰烈烈的大学引进运动效果如何呢?有文章认为,外界对于虚拟大学园的有两种截然不同的评价,一种极言其太虚,没有实际意义;另一种则推崇其为一种可贵的创新。而大学城也正在接受此种模式是成功还是失败的评估、考量。也许这一切现在下结论还为时尚早,但深圳不能再等了。

  深港合作在近几年一改以往“深热港冷”的尴尬局面,驶入了快车道,而深圳在谦虚学习心态下的“叫板”姿态也开始显现。深圳,需要更多的国际化和专业化人才。深圳,也需要与其地位相匹配的大学。

  “香港680万人口有8所大学;上海人口是香港的两倍,应该有16所大学,但实际上有三四十所;台湾人口是香港的三倍,有一百多所大学。”香港科技大学创校校长在接受记者采访时直言,深圳建新大学非常迫切。

  在社会强烈的呼吁下,“新建一两所大学”已被列入深圳“十一五规划”,深圳第三代大学运动正式起步。2008年3月28日,随着厂房的轰然倒下,南方科技大学(筹)、深圳大学新校区在南山区桃源街道片区破土动工。

  对于这所新建的大学,吴家玮一直倡议,不需追求大而全,但求成为具有若干世界一流专业的研究型大学。这就是深圳第三代大学梦的高度———笑傲世界、独具风流。

  如果说,深圳大学是第一代特区大学,深圳职业技术学院、虚拟大学、深圳大学城是第二代特区大学。那么,南方科技大学将成为特区的第三代大学,它是深圳追逐大学梦的又一个开始。28年,深圳的大学梦划了一个圈,又回到了雄心壮志的起点。

  走访感悟??路漫漫兮大学梦

  每到一个城市,我总喜欢去这个城市的大学走走看看。

  大学是城市里的一片净土,一道亮丽的风景,它营造了一种氛围,饱含某种气质,是城市最受欢迎的名片。就像每一个来到武汉的人都会想去寻访珞珈山上的樱花,回味手牵手的味道;每一个来到北京的人都渴望去未名湖畔、清华园中,寻找心中的那方圣土。

  第一次走进深圳大学的时候,就被满眼的绿和宁静所吸引了。校园被文山湖和杜鹃山自然分隔成块,恍然间不知道是校园座落在绿中,还是绿在校园中。高大的门廊下学子们抱着书本川流不息,苍翠的小道上白发苍苍的老先生在散步,运动场上篮球赛打得正酣……特别喜欢那个半露天的演会中心,就像一个精致的小院子,四周墙壁不完全封闭,风轻抚过脸颊,坐在里边听演讲必定是一种享受。

  驻足这里,遥想当年,上个世纪80年代的深大就是一座没有围墙的校园。自由、包容、开放,正如一头初生的牛犊,挑战着中国高等教育制度的痼疾———率先在国内实行毕业生不包分配、教职工聘任制度等,图书馆每天从早晨8点开放到12点,让学生来担任校长助理———这些在当时需要相当的魄力。深大的老师提到80年代时都无比自豪。

  经历了80年代末90年代初的徘徊,深大已经“泯然于众人矣”,不复昔日风采。虽然现任深大校长章必功曾表示,在他心中,深大排(国内高校)前20名,但无论如何,其跻身国内一流大学之路还很长。

  深圳是一个先锋的城市,但是它不能仅仅只有碧蓝的海水、软软的沙滩、茂密的公园,它还需要更多宁静的“世外桃源”,让更多的人不再成为这座城市的过客。所以,深圳追逐大学的梦从未停止。

  但愿当南方科技大学崛起之时,就是深大当年的精神回归之时,也是深圳不再那么遗憾之时。

  发展思辨??重点借鉴香港科技大学

  深圳大学发展到现在,速度慢了,似乎裹足不前,这是许多人对今日深大的印象。

  对此,郁龙余认为,深圳大学是在特殊时期创办的大学,它的发展与深圳的发展轨迹有相似之处。一是积累到一定程度,基数大了,速度自然慢了下来。二是体制的束缚,深大发展到今天已经没有了当年的宽松环境,它需要一个更大的发展空间,需要国家在教育领域给深大突破、实验的权力,进行制度性的探索。“现在的深大是腿上绑着沙袋在练跑步。”

  郁龙余非常有感触地告诉记者,中国的经济体制改革已经进行了三十多年了,而遗憾的是,高等教育领域的改革却一直步履蹒跚。“比深圳大学晚创办10年的香港科技大学,已经在国际学术界崭露头角。它一创办就在全球招聘老师,建校当年就实现本科、硕士、博士一起招生,这些在内地是办不到的。”

  深圳大学一直处在商业浪潮最为汹涌之地,老师、学生不断受到商业浪潮的冲击也是全国最早、最大的。“国外很多高校是教授办校,学术权威,而国内不是。”郁龙余表示。回望25年前,张维、黄达、方生、罗征启、胡经之等学术权威时代的深大,不免令人唏嘘不已。深大,曾经是有希望跻身中国高校第一方阵之列的。

  深圳作为中国最有影响力的城市之一,却没有一所举足轻重的大学。1984年受张维校长之邀来深大参与创建中文系的胡经之认为,要重点借鉴香港科技大学,与深圳正在发展的高科技产业相结合,引进国际先进的、前沿的学科,才有可能实现质的飞跃,在中国高等教育发展的历史上留下浓妆重墨的一笔。

  策划/统筹黄超撰文本报记者杜啸天

Powered By Google 感动2008,留下你最想说的话!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8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