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美国问题专家:中美关系15年内应不会大变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12月16日09:45   新浪嘉宾访谈

  1978年12月16日,中美同时发表建交联合公报,30年过去了,中美关系发展如何?未来走向如何?中国社会科学院美国研究所与国际合作局联合主办了“<中美关系30年:过去、现在、未来>纪念中美建交30周年国际研讨会”,前中国驻美大使、中美著名国际问题学者以及中美建交亲历者等参加了研讨会。

  研讨会现场,中国社会科学院美国研究所所长黄平,中国社会科学院美国研究所副所长顾国良,中央党校国际战略研究所副所长刘建飞,复旦大学美国研究中心教授倪世雄,新华社世界问题研究中心资深研究员、中国联合国协会常务理事钱文荣以及清华大学国际问题研究中所教授、中美关系研究中心主任孙哲做客新浪,回顾总结了中美建交30年来的经验和教训,并着眼当前中美关系,为未来中美关系方向作了前瞻,与会学者对中美关系未来发展保持乐观态度。以下为访谈实录:

  主持人:您怎么看今天社科院美国所举行的这样一个纪念中美建交30周年的研讨会,这样一个活动对中美关系来说有什么意义?

  中央党校国际战略研究所副所长刘建飞:

  社科院举行这样一个活动目的很明确,一方面具有纪念意义,中美建交30周年是个大事情,它本身是个很有意义的活动,同时它也是个学术活动。纪念有政治意义,纪念大事情有政治意义,包括我们中央党校举办了一个纪念十一届三中全会30周年的活动,大事都很重要。同时它也是个学术活动,邀请了很多中美学者,讨论中美建交三十年,总结中美建交30周年好的经验,也可以吸取一些教训,肯定也有不足的东西。但是30年来总体是好的,成功的经验是比较多的,这样便于指导未来的中美关系,是中美关系能够长时间保持稳定的发展。

  复旦大学美国研究中心教授倪世雄:

  我差不多是32年前去的美国哈佛大学,某种程度上是中美建交、交流的一个亲历者、见证者。这30年走过来相当相当不容易,所以这次纪念是很有必要的;还有一个原因,中美建交20周年的时候,我们复旦大学也举行了纪念活动,出了一本学术论文集,是我们原来的老校长谢西德和我主编的,后来他生病去世了,我就继承了他的事业。现在十年很快又过去了,到30年的时候他已经不在了,但是我们非常的怀念他,他对中美关系做出了很大的贡献。所以这个时候特别怀念他,中美关系就这样一代一代的继承了下来,现在越来越体会到中美关系的重要性,越来越重要,具有全球意义,比30年前更加的重要,而且不是简单地像当年那样对付苏联威胁,现在是为了人类的发展,为了全球的进步,更加大的一个视野,就是使这个世界怎么能够和平、稳定、合作,如何使世界更为和谐,这样一个角度来看中美关系,意义就非同寻常。所以我觉得这30年是值得纪念的。

  新华社世界问题研究中心资深研究员钱文荣:

  我觉得这个活动很有意义,因为今年既是中美建交30周年,又是中国改革开放30周年,尽管是回顾,但是更重要的还是为未来中美关系,展望未来中美关系有很大的借鉴意义。尤其是美国新政府即将上台这样的背景下,有一些到会的美国学者会对其政策提供建议。因此举办这么一个活动,将会进一步推动中美关系的发展。

  清华大学国际问题研究中所教授孙哲:

  30而立,中美建交以来,举办这样一个活动,对中美全局的角度都值得回顾。这种回顾不仅仅限于回忆美好的东西,这30年来确实有很多美好的记忆和故事,比如1983年有一位美国留学生得病在中国去世了,美国很多媒体就攻击中国的医疗条件不好,但是他的父母就亲自登报说医院的护士、医生对他儿子很好,他们在学校设立奖学金,鼓励更多的美国人学习中文。有很多这样美好的民间友谊。但是我觉得作为学术研讨会,学者更应该具备独立理性,多一些思考,30年来有哪些经验和教训。这个活动邀请了很多中美双方的学者,比如霍普金斯大学高级国际问题研究院教授兰普顿,他写过一本书叫《同床异梦》,美中政策基金会理事傅立民就说这不叫同床异梦,,应该是殊途同归,有人说是“先结婚后领证”。但是这一些人:兰普敦、傅立民、李侃如、芮效俭(前美国驻华大使)等都是90年代克林顿政府时期中美关系的资深主管,这批人都是活的历史。而我们中方的学者、柴泽民大使、李道豫大使也是一些直接参与者,除了一些当事人、直接参与者参加了这个研讨会,还有一些影响政策制定的人,比如社科院美国所,这个活动集中了最优秀的学者,从这个角度来说,如果能够提出一些建设性的建议,能够对过去的经验进行梳理,为今后中美发展提供建议。

  我们还能扮演另外一个角色,回顾的同时要总结教训,提出一些批评性的建议。

  主持人:中美建交30年来,有哪些经验和教训便于我们吸取?

  刘建飞:30年中美双方都能够考虑各自利益

  这30年来经验还是很多的,好的方面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双方能够对各自的利益有一个考虑。30年来中国一直很重视对美关系的,对美国的利益基本是不侵犯的,不挑战的;但是美国有时候不太尊重中国的利益,会在一些核心问题诸如台湾问题、人权问题方面打压中国。每当美国做的过分的时候,中美关系就会出现一些问题,会出现倒退。但是由于双方都能考虑到共同利益毕竟最重要,所以又会往回发展。毕竟共同利益是大的,所以最后双方经过博弈、调整,最后还是能够回归到正轨。这是最重要的一条经验。中美双方实际上都比较务实,美国讲究实用主义,考虑自己的利益,中国更是这样。这是一个好的经验。

  第二点,中美双方能够保持比较密切的高层往来以及各层面的交流往来。包括中美元首定期互访、中美热线交流以及元首在其他场合的会晤、中美经济战略对话。凡是有中美参加的国际会议,中美领导人都会会晤,这样可以很好的避免中美战略上的误判。同时具体的外交部门也做了很多工作,比如外交部、商务部、包括军方都在进行交流。

  第三个经验就是双方遇到分歧、摩擦能够保持克制。当遇到突发事件时,,比如出现突发事件,双方没有预料到的,比如炸馆事件、撞机事件、李登辉访美事件等,这些危机出现就是双方没有很好的沟通,存在沟通障碍;或者美国有时候处于自己的傲慢,对中国发出的信息没有在意,中方就会反弹,因为涉及中国的根本利益,但是双方又能够比较克制,没有使这种摩擦、冲突继续恶化,就是说双方既有斗争但是又都保持克制、然后回归合作。

  第四个值得借鉴的经验就是学界的交流,频繁的学术交流、沟通研讨,然后向本国政府提供参考、政策建议,对两国都会有影响。这方面对美国来说很明显,因为美国很多学者最后都是要进入政府机构的,这样的交流就会促使他今后制定的政策不会很偏激,当然他会从美国的利益出发,但是怎样维护美国的利益,他不会通过冲突,而是通过合作来维护利益。

  倪世雄:中美关系越来越朝向多边发展

  最重要的一点我觉得就是考虑中美关系一定要考虑时代的潮流,要符合时代的潮流,如今却是和30年前不一样了,要朝着和平、合作的主潮流去看待这个关系,不仅仅是有利于中美两国;

  第二点,就是中美之间如何加强各个方面的交流,增强沟通,减少猜疑,高层的、基层的交流都要有。尽管目前我们已经存在了很多交流,但是我觉得还不够,还不够制度化,比如我们和俄罗斯,国家最高领导每年都见一次,但是与美国的好多年才见一次,有很大的偶然性。所以我觉得今后中美之间领导人的交流要逐渐机制化;

  第三,要处理好一些敏感的问题。比如台湾问题;

  第四,目前中美关系越来越朝向多边发展,全球性的问题、区域性的问题越来越多,因此中美之间要加强在区域、全球方面的合作。这是过去我们不太注意的,比如今天的朝核问题、反恐、达尔富尔问题、缅甸问题、印巴冲突、格鲁吉亚问题、能源问题、环境保护问题,包括这次的金融危机的共同对付。过去没有这么多问题,因此今后中美关系就要朝着这些方向,在双边、多边,从地区到全球,在一个更大的框架内发展。

  钱文荣:中美双方有更多的利益

  中美建交30年来,我觉得最大的成就就是相互理解了对方,这是最主要的。另外双方对两国关系的重要性越来越多的认识到了,现在美国绝大多数人也都认识到了中美关系的重要性,可能是21世纪最为重要的双边关系。30年来经过慢慢的磨合,一点点克服困难,双方更了解对方。双方目前是在一条船上,有更多共同的利益。

  中国社会科学院美国研究所副所长顾国良

  双方更好的了解对方的根本利益所在,要照顾相互的关切,特别是对方的根本利益、核心利益,不要去触犯、损害,比如中国的台湾问题、西藏问题,美国你知道这是中国的核心利益。在一些晓得方面双方可以照顾对方的利益,比如经贸方面,环境问题、反恐问题、大规模杀伤武器扩散问题,这些双方可以通过协商合作,对双方都是有利的。目前中美作为两个大国,美国要求中国做一个负责任的大国,对双方也都是有好处的。所以说这30年来中美关系越来越成熟,双方知道共同的利益在哪、分歧在哪、怎样进一步扩大共同的利益,特别是开发一些新的领域问题:环境、能源、反恐、防止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等,这些有潜力的合作方面,会进一步促进中美今后的关系。

  但是中美之间有一些不同的价值观、有分歧存在是必然的,只要双方能够比较理智的面对这些分歧、并且妥善处理这些分歧,中美两国这些年已经比较了解,同时这些年中美之间也建立了一些比较好的机制,可以避免误解、误判。

    中国社会科学院美国研究所所长黄平:

    30年中美关系有起有伏,有些是因为一些突发事件,比如炸馆事件、撞机事件、李登辉访问康奈尔大学;也有一些很好的时候,比如小平访 美、美国领导人过来、江主席访美、锦涛主席访美,我们也有很多黄金时刻。目前中美关系比30年前应该说成熟多了、全面多了,也不是简单的比之前好。由简单的双边关系、要不要建交,到今天全面的,涉及政治、经济、文化、贸易、环境、反恐等,基本上什么都涉及了。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Powered By Google 感动2008,留下你最想说的话!

更多关于 中美建交 30年 的新闻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8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