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老证件见证两代人的风雨历程(组图)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12月16日17:01   西海都市报
老证件见证两代人的风雨历程(组图)
马旭明珍藏的购物票。

老证件见证两代人的风雨历程(组图)
上世纪90年代,马旭明使用过的听课证。

老证件见证两代人的风雨历程(组图)
马旭明和他收藏的老证件。

  本报记者 李皓

  上世纪70年代:那是一段艰难的人生历程

  关键词:铁饭碗 户口本 供应粮

  在马旭明收藏的证件中,年代最久的是1968年有关部门颁发给马旭明的父亲马恰青的工作证。这是一本已经泛黄的老证件,粗糙的硬纸卡片上,贴着马恰青年轻时的黑白照片。那时的马恰青还是个二十多岁的小伙子,在他的眸子里,我们依稀看到了对未来的憧憬。

  马恰青老人世居西宁东关。上世纪60年代,刚满20岁的他就被原西宁市运输局第七汽车厂招了工。这让老人着实高兴了很长一段日子,要知道在那个年代,谁要是被招了工,就等于是端上了铁饭碗。

  马恰青进厂不久,第七汽车厂就给他发了这本工作证。在那个年代里,有了这样一本工作证,就等同于有了身份证明,出差办事都要方便许多。此后,每过几年,马恰青老人所在的单位都会给他更换一本工作证。虽然老人所在单位的名称变了又变,可老人始终没有再换过工作,那一本本工作证成了老人曾经走过的那些坎坷而艰辛的岁月的记录。

  老人说,在这些证件中,最让他难忘的是上世纪70年代曾经使用过的那本工作证。因为,这本工作证记录了他人生旅途中最艰难的那段路。

  那本工作证颁发于1973年。这一年老人工作刚刚6年,可是照片中的他早已没有了意气风发的神采,取而代之的是一种与他的年龄极不相符的疲惫和苍老。回首那段岁月,老人叹口气说道:“那时的日子过得真难呀。”

  老人是1969年结婚的,老伴的娘家在湟源农村。那时候,国家对户籍管理很严格,想把农村户口转成城镇户口比登天还难,老人向有关部门申请了好几次,户口还是迟迟没有落进西宁市。

  当年城镇居民实行的供应粮制度,因为户口不在西宁市,马恰青的老伴就没有供应粮,夫妻俩只能靠马恰青每月28斤的供应粮勉强度日。

  结婚没几年,马旭明和他的弟弟、妹妹相继出世了,按照当年的户籍管理制度,儿女们的户口要跟着母亲落户,马恰青老伴的户口不在西宁市,3个儿女自然成了“黑户”。因为没有户口,从小马旭明和他的弟妹不知受了别人多少冷眼和歧视,几乎每一次开学报名,马恰青老人都要到学校给老师说好话。更重要的是,随着家里人口的增多,马恰青夫妇的负担就更重了。

  为了不让孩子们饿肚子,马恰青的老伴只好到建筑工地上给别人挖地基。那是一个连壮劳力都不愿干的苦差,可是马恰青的老伴一干就是好几年。

  马恰青是单位的修理工,平时能接触到跑长途的司机,他时常央求司机们从州县上给自己买点高价粮。真到了家里没粮吃的时候,马恰青夫妇还要找亲戚朋友,请他们把吃不完的粮食让给自己。时隔多年,马恰青依然无法忘记当年的感受,“求人的滋味不好受呀。”老人这样说。

  上世纪80年代:平淡中孕育着无限的乐趣

  关键词:改革开放 卡拉OK 个体户

  马旭明还珍藏着两张上世纪70年代发行的购物券。马旭明介绍说,当年他家门前的一个副食商店门口,每过一段日子都会挂出一块牌子,牌子上写着凭购物券商店号数购买限期商品的通知,通常一张购物券只能买到半斤白糖或是几两清油。因为家里的经济情况并不好,这两张购物券还是当年母亲没舍得花出去的。

  这样的情况,一直持续到马旭明上初二那年才得到缓解。那年父亲马恰青的工龄终于熬到了20年,按照当年的政策,有关部门一次性解决了他家4口人的户口问题。

  户口虽然解决了,可是马旭明家里的经济情况并未得到好转,三个孩子一天天大了,他们正是上学花钱的年龄。马恰青老人当年的工资只有百十元,除了一家老小的吃喝外,剩不下几个闲钱。为了筹学费,马旭明还曾经和弟弟一起在省人民医院门口摆过看小人书的地摊,虽然生意一般,他却十分满意。他说按照当时的情况看,自己可是走得早的个体户。

  在当年,个体户可是一个新鲜的职业。在那个年代,这个职业并不怎么光彩,人们往往把它和不务正业联系在一起。令马旭明没想到的是,若干年后,个体户竟然成为了活跃市场经济的主力军,而自己就是其中的一员。

  为了帮助家庭摆脱经济上的困境,初中毕业后马旭明上了技校,几年后他在青海纺织机械配件厂当了一名工人。

  令马旭明感到无比高兴的是,当年自己拿的工资比父亲只少几十块钱,这在马旭明看来简直是一个奇迹。就是凭着这样的工资,马旭明和父母亲一起,帮助弟、妹考上了大学。

  马旭明说,当年虽然日子过得并不富裕,可是大伙对未来充满了信心。在厂子里,伙伴们讲得最多的话题就是改革开放。虽然那时大伙并不清楚改革开放究竟是怎么回事,可都坚信,改革开放一定会让日子变得越来越好。

  社会在变革,人们的思想也在发生着变化,曾经一度风行的“知识无用论”,逐渐被时代所淘汰。几乎是在一夜之间,上大学、考学历成了年轻人的追求,马旭明也报考了夜校。每天晚上,他都要和工友们从团结桥附近的厂区赶到位于水井巷内的一所小学上课。

  马旭明当年使用的是一张厚纸片制成的听课证。听课证虽然简陋,却保存得很好,足见他当年对知识的渴望。

  那时候,人们的文化生活并不丰富。马旭明没事的时候,喜欢到大十字听人唱卡拉OK。唱卡拉OK算是那个年代最时髦的娱乐形式了。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Powered By Google 感动2008,留下你最想说的话!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8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