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5年前,家居北京东城秦老胡同的一座三进四合院里。那时候,全院30来户中只有唐凯同志家里有部黑白电视机。每当下班蹬车回来,各家的老人和孩子(当然也包括自己的母亲和两个孩子)已经围坐在唐家门前,眼巴巴地等着开播。豪爽而善解人意的主人早早就把荧屏转向庭院,提前扭开旋钮。瞅着这般情景,脸上真有点挂不住,不过囊中羞涩,只是暗自思谋:啥时候也能买台电视,省得去打搅人家。
1981年,在改革开放后首次评定职称时,我获取高级职称,爬了两年格子抠出来的一本书也出版了,而且头一遭稿费归己。双喜临门,索性拿出近半数稿费,凭票到北新桥商场买了台索尼12英寸的黑白电视机。当时,大院里已有十几家买了电视,下放“五七干校”时学会木工活的两位邻居还用旧傢俱帮我打了对简易沙发。下得班来,看到老人坐在沙发上,孩子们坐在马扎上悠然看电视,心里热乎乎的。美中不足的是,年迈的母亲看小电视颇吃力。后来打听到有种放在屏幕前即可放大图像的镜片,可惜遍寻而未获,不免悻悻然。
未承想,没过几年差不多家家有了电视机。当初颇为得意的小电视相形见绌了。用的时间一长,屏幕上的“雪花”越来越多,拿出去修理又十分不便。围绕着电视,老少的“矛盾”也日渐突出,奶奶喜欢看戏,孙子要看足球,有时挺难协调。水涨船高,新的要求又冒出来。好在捉襟见肘的年月终于过去,家里有了积蓄,于是下决心买了台国产牡丹牌20英寸彩电,图的就是就近好修。当我坐着板车护着电视箱往回走时,心里乐滋滋的。拆箱取机时,却见孩子撅着嘴埋怨:“买个21英寸的带遥控的多好。”不过,晚上打开电视,老少都兴奋得像过年一样。
1995年,我在海滨区分到新居,面积陡然扩大一倍。两个孩子毕业后也都有了稳定工作,工资是60年代初我参加工作时的20多倍。大抵是富而思文、富而思乐吧,客厅角上那台超期服役的“牡丹”电视越发显得模糊又不起眼了。“老爸,买台大彩电吧。要不,我们可都成‘四眼’了。”文静的女儿破例提出要求。我答应过些天找个懂行的朋友帮着选购。兄妹俩笑着说:“老爸真该退休了。”不出一星期,一台日立42英寸液晶彩电送货上门。自此,每晚一家人聚在客厅里享受“视觉盛宴”。可那台“牡丹”我还是舍不得处理,移到自己的书房里,每逢播映“牛奶掺水”式的电视剧时,我便进书房自选节目。
30年前被视为高档奢侈品的电视,如今成了百姓家的寻常物,真是做梦也没想到。是改革开放的春风把电视送进千家万户。浏览网上信息获知:目前全国电视保有量4亿台,99.89%的中国家庭拥有电视机。从电视机这个小小侧面,谁都能真切感受到改革开放30年来祖国历史性跨越的力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