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广昌80余农民悄悄包产到组(组图)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12月17日09:55  江南都市报
广昌80余农民悄悄包产到组(组图)
30年前在这里商量包产到组。

广昌80余农民悄悄包产到组(组图)
在这里宣布了包产到组的方案。

广昌80余农民悄悄包产到组(组图)
改革带来今天的丰收景象。

  1978年石田生产队顶住“背离大寨道路”风险在全省率先改革

  1978年到2008年,30年就在弹指一挥间,这期间有多少刻骨铭心之痛,有多少置之死地而后生的担当,又有多少心酸和惆怅,荣光和梦想……30年,也许江西没有最具影响力的城市,但从来不乏敢为人先的精英;也许没有好多个中国第一,但从来不缺众多能产生火热效应的人物。在变数和挑战如影随形的30年里,改革大道上布满荣辱沉浮。究竟是谁洞察时局,把握社会趋势,推动江西的社会发展?从即日起,本报每周都将推出风云人物,这些风云人物反映了江西人对他们的认同,是敢作敢为的集中折射。当然,仍是胜者为雄,败者犹荣。

  1978年11月24日,安徽省凤阳县小岗生产队的18名农民在一张契约上按下血红的指印,相约宁愿杀头坐牢也要分田到户。这件事被指为这一年最重大的经济事件,被称为打响了中国农村改革的“第一枪”而被世人共知,并永久地载入史册。

  但鲜为人知的是,在江西省广昌县,在一位名叫邓垂木的农民带领下,80多名农民在安徽小岗生产队18个农民按下鲜红手印之前的60余天,已然在全省率先不声不响分田到组。然而这个打破“大锅饭”的重大经济事件,在“背离大寨道路”的政治风险下,却因为悄无声息显得不那么重大。

  酝酿惊人设想

  把田分给社员

  1978年9月,广昌县长桥公社石田生产队队长邓垂木内心正萌发一个大胆的设想:把田分给队员,从而让队员们都能吃上饱饭。这在当时可是个可能把他送进牢房的计划。

  广昌县长桥公社石田生产队位于广昌县东南,是当时广昌县最大的一个生产队,人口约180人,其中劳动力80余人,吃饭成了老大难。生产队共有农田258亩,由于人口多,劳动力不好分配,邓垂木每天都要和会计饶凤仔分配哪些人该耙田,哪些人该施肥,哪些人该除草。人多手杂,反而依赖性强,大家没有积极性。年复一年,社员们就像撞钟的和尚得过且过。

  那一年,邓垂木43岁,正是年富力强的年纪,看着社员们的迷茫,看着周边人口少的生产队一样能把农活干好又能吃饱。邓垂木感到不甘心,于是酝酿出这个在当时看来惊人的计划。

  只准悄悄干

  谁也不准说

  按邓垂木的设想,把生产队分成5组,每组30多人,其中每组的劳动力18个左右,每组承包土地50余亩,考核方式是增产量,把田分成一、二、三类,一类田的亩产基数是500斤,二类是400斤,三类是300斤,各小组增加的亩产量交于国家收购,收购的款项除队里自留一部分外,其余大部分以工分的方式返回给社员,即:如以一类田为例,收到500斤粮,每百斤计工分80分,收到了600斤,多出的一百斤,则计工分120分。如果没有完成,则要罚掉工分20分,每百斤只有60分。

  在与会计饶凤仔把方案初定后,邓垂木从社员中挑选出5个小组的组长,让我们共同记住他们的名字:饶长发、饶细河、邓细饶、饶多娘、王芳桂。下工之后,在生产队的一栋两层楼内,那是生产队的办公楼,每次分稻种、分肥料都在这里,同样,也是在这里,7位农民在一盏昏暗的灯光下商量着方案的细节,如哪些田该列为一类田、哪些人应该分在一组等等,大家常常争得面红耳赤,一争论就到了深夜一两点钟,大家的目的只有一个:把田分下去,让大伙吃饱饭。

  经过3天的争论,方案最终敲定。随后,在办公楼内,邓垂木召集了80余个劳动力开大会,宣布了方案。

  “大家都很激动,很兴奋。”虽然30年过去了,邓垂木依然记得当时的场景,大家互相看着,议论着,脸红红的,仿佛不敢相信,又很愿相信。邓垂木要求大家只能悄悄地干,不准说出去。如果搞得好,下一年还继续搞。大伙均同意,在协议上按下了指印。

  对于邓垂木的大胆,也有人好心地规劝邓垂木:把国家的田分给社员,是背离大寨道路,上面会追查。但邓垂木认定这是唯一的路。“我知道一定有好处,不会有坏处。”邓垂木的犟脾气上来了。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Powered By Google 感动2008,留下你最想说的话!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8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