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少年之英雄志:几多憾事留人间(图)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12月17日12:52   三晋都市报
少年之英雄志:几多憾事留人间(图)
赖宁

  编者

  对成人世界而言,对少年英雄却有一种很矛盾的心态,一方面,一个时代流失了“见义勇为”的精神是可怕的;一代人如果都有“明哲保身”的想法,那绝非国家民族之福,从这一程度上来说,少年英雄的出现让我们欣慰。另一方面,我们难道真该鼓励那些孩子们直面超出他们能力的危险吗?我们难道真该给孩子们加上一个英雄名誉的包袱吗?

  那些少年英雄的故事,将促使我们反省对于“少年英雄”的认识。

  人物点击

  赖宁,英雄少年。四川石棉县人。1988年3月13日,石棉县海子山突然发生山林火灾,为了扑灭山火,挽救山村,保护电视地面卫星接收站的安全,赖宁主动加入了扑火队伍,他不顾个人安危,在烈火中奋战四五个小时,献出了宝贵的生命。

  赖宁:曾和雷锋并列的少年

  20年前的3月13日,在四川石棉县,海子山上突然火起。火势十分惊人,许多人纷纷跑到山上救火,其中包括几位少年。

  有一位少年死在了这场大火中,他就是赖宁,如今对赖宁的介绍,最经典的是:“他胸怀大志,品学兼优,全面发展……赖宁对祖国、对家乡、对人民、对生活无比热爱,他三次救火而不留姓名;他有着远大志向,要作像李四光那样的科学家;他坚持几年为家乡探险寻宝,利用节假日采集矿石标本,进行无线电实验。他求知若渴地进行学习,好追根寻底,有积极探求的进取精神。1988年3月13日,石棉县海子山突然发生山林火灾,为了扑灭山火,挽救山村,保护电视地面卫星接收站的安全。”

  牺牲那天,赖宁的母亲还在生病,赖宁做完作业就下楼,看见了大火冲上了山,赖宁的母亲都不知道孩子去了哪里;到了山上后,大人们不让他们救火让他们下山,可他们依旧悄悄进入了火灾现场,他和其他的两个同学在救火中失散,牺牲时,双手还抱着一棵小树。

  赖宁牺牲后,石棉县为他举行了一次规模很大的葬礼,数千人向这位少年含泪告别,用当时的话说是“空前绝后”。紧接着,他的故事被团中央了解,当年5月,团中央和国家教委赋予赖宁“英雄少年”的称号,并号召全国各族少年向他学习。很多正在上中学和小学的小朋友手中便多了一本名为《英雄少年赖宁》的书,他的故事开始感动并影响整整一代人,人们把他和雷锋并列,并称他的精神为“赖宁精神”。在一篇报告文学中,作者如此深情地描写“赖宁精神”:“我突然明白了,人们怀念赖宁,绝不仅仅因为他在救火中牺牲,更重要的是怀念他那些动人的追求。那是一种使人变得更加高尚和更有力量的追求!那也是一种使家乡和祖国变得美丽富饶的追求!我的心被激动起来了。我觉得我发现了世界上最宝贵的东西,那就是小小少年的伟大追求。假若,地球上的孩子都具有这种追求,一个辉煌灿烂的时代还会远吗?”

  在相当长的时间内,他的照片曾经挂在每一所中小学的墙上,他的名字曾和雷锋并列。

  在赖宁身后,则是一串长长的名单,仅在2000年,就有4位低于16岁的少年牺牲,他们都是死于拯救落水者,这激起了一场争议,争议的焦点在于应不应该让孩子们参与救火和其他危险的活动。应不应该舍己救人。

  许多年来,我们的民族一直在提倡少年英雄,我们的文学作品、影视作品以及新闻报道中充满了对于少年英雄的歌颂,这无疑潜移默化地影响了孩子们的世界观,可当在很多孩子为此付出生命后,我们便进入一种道德困惑中,一方面,我们不希望孩子们成为冷漠的一代,可另一方面,我们并不希望他们为了救人而付出更高的代价。毕竟,生命的宝贵,对被拯救者和拯救者都是一样的,对那些生命鲜活的孩子尤其如此。2006年,中国教育部颁布《中小学幼儿园安全管理办法》,其中有规定说:抢险是应当由专业人员或者成人从事的活动,学校不得组织学生参加。在北京的一些学校里,赖宁的照片也被悄悄取下,从提倡向英雄少年赖宁学习到禁止组织学生参加抢险,我们的教育观,无异实现了一次颠覆。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Powered By Google 感动2008,留下你最想说的话!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8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