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CCTV7致富经专题 > 正文
2008年11月1日,温州在一层薄薄的雾霭中苏醒,开始了新的一天。同样是在11月1日,1986年的这一 天,温州发生了一件轰动全城的事件,有人放出话来要在这天开办一家民间城市信用社!在当时金融是禁区,个人不能涉足, 这个消息一传出立即掀起了轩然大波。
九三学社温州市委原副主委宋承先:“扰乱金融是刑事重罪,是要判刑的。”
温州日报新闻研究所研究员沈绍真:“人民银行根据国家的政策,他们说你如果敢开,我们就来查封。”
这个大胆的温州商人是谁?竟然异想天开要闯入金融行业,一时间温州市民议论纷纷。
市民:“温州人胆子大,人家说温州人的头发是空心的,脑子特别会动。”
市民:“他和普通人不同,普通人没有这样的胆量,说明他思想超前。”
要开城市信用社的人就是他--杨嘉兴,当时各方面的压力让他进退两难,如果照常开业,有可能面临牢狱之灾,但 要取消开业,他将失去经商最重要的东西--信誉。
杨嘉兴:“这件事情已经办到这样了,已经来说没有退路了,老百姓也知道这件事,如果不开的话再开就没有意义了 。”
面对这个艰难的抉择,杨嘉兴究竟会何去何从?他为什么要冒着身家性命的危险开办城市信用社呢?
温州地处我国东南沿海,是一座有着1600多年建城历史的文化名城,人杰地灵,风光秀丽。杨嘉兴就出生在温州 市鹿城区,初中毕业后他在一家街道工厂上了班。
上世纪80年代初,改革开放的春风刚刚在中国大地吹起,敢为人先的温州人纷纷开始创业,打火机、编织袋、纽扣 、服装、电器等,只要是能赚钱的小商品温州都有人做,“家家是工厂、户户响叮当”是当时温州民营经济的写照。
杨嘉兴那时已过而立之年,他也选择了自己创业,办了一个小机电厂,生产电焊机、充电器等。1984年10月, 杨嘉兴接到山西一家企业的订单,对方要订购价值十几万元的产品,业务来了,杨嘉兴的烦恼也接踵而至。
杨嘉兴:“业务是接了的,就是生产不起来,没有办法投入买原材料这个钱。”
购买原料需要6万元,当时对于杨嘉兴来说是笔大数目,放弃这个订单他又不甘心,思来想去他决定到银行去贷款。
杨嘉兴:“他们说没有给私人企业贷款的业务,只有给国有企业贷款的。”
当时我国的银行体制刚刚经历了一番变革,改革开放以前中国人民银行是唯一一家银行,既承担中央银行的管理职能 ,又从事商业银行活动。改革开放后,从1979年到1984年,国家陆续成立了农业、中国、建设、工商四家国有专业银 行,中国人民银行则成为以金融管理为职责的中央银行。当时四大专业银行主要贷款对象是国有企业,个体私营企业很难从银 行得到贷款支持。
中国人民银行原温州市分行副行长应健雄:“省里给我们的资金一年五百万元的信贷规模用于搞个体,当时有思想框 框不敢贷,这个也不能贷,那个也不能贷,要求很严格,最后这五百万元只用掉了五万元钱。”
贷款难不是杨嘉兴一个人的遭遇,当时温州市的个体私营企业很多都遇到了资金难题。没能从银行贷到款,杨嘉兴急 得团团转,最后他实在无路可走,就狠下心向别人借了高利贷,月利息达到三分。高利贷解了杨嘉兴的燃眉之急,这次经历也 让他冒出了一个大胆的念头,既然个体私营企业有借贷需求,自己能不能办个银行,专门面向他们贷款呢?
杨嘉兴:“我认为这是一个商机,金融是百业之王,社会也很需要,我想我们自己要办一个这样的金融机构,为我们 这样的企业服务,那肯定是方便得多。”
杨嘉兴立即跑到中国人民银行温州市分行咨询,可人家一听就把他拒绝了。
中国人民银行原温州市分行行长吴鸿鸣:“个人不能办私人钱庄,私人钱庄不能搞,到现在为止这个口都没有开。”
虽然吃了闭门羹,杨嘉兴却并未死心,他一边经商一边密切关注着金融行业的变化。上世纪80年代中期,温州市个 体私营企业发展迅速,因为从国有银行贷款很难,资金需求强烈,而温州人自古有从商的习惯,有着充裕的民间资本,因此当 地出现了地下钱庄,进行高息放贷,被资金困扰的个体私营企业只能饮鸩止渴。
温州市委原副秘书长宋文光:“温州民营企业发展很快,占的比重也很大,1986年的统计,全市个体工商户有1 4万多户,雇工8个人、资金3万元以上的私人企业,据我们调查有8000多家,这么大的民营企业它没有银行贷款,也没 有国家投资。”
中国人民银行原温州市分行行长吴鸿鸣:“我们调查过,民间高利贷四分五分六分都有的,很厉害的。”
1986年8月,全国金融体制改革试点城市座谈会在北京召开,会议决定把温州列为金融体制改革12个试点城市 之一,这个消息让杨嘉兴兴奋不已,他觉得再次向金融行业进军的时机到了。
杨嘉兴:“要进一步扩大金融体制改革,我认为改革开放办什么我们都可以去试一试。”
当时我国已经有了城市信用社,它是城市居民集资建立的合作金融组织,为城市集体企业、个体工商业户以及城市居 民提供资金服务。杨嘉兴觉得以城市信用社的形式申办,可能性更大些,想出策略他再次来到银行。
中国人民银行原温州市分行副行长应健雄:“信用社必须是集体性质,不能是个人,股份中70%是企业,30%是 自然人,对自然人要求上也很严格,为了防止私人控股,要求股东不得少于三个人。”
当时城市信用社都是集体性质,民间个人办信用社依然不允许,再次受挫杨嘉兴不但没有气馁,倔脾气反倒上来了, 这个事非要干倒底,第二天他就找到了鹿城区的区委书记。
温州市鹿城区原区委书记王思爱:“区街企业如雨后春笋一样,光是鞋业我们鹿城区就有上千家,银行贷不到款,经 济要发展,小企业没有出路。”
区委书记王思爱觉得,杨嘉兴办城市信用社的的想法很好,对于解决个体私营企业资金难题是一条出路,他指示鹿城 区工商局先给杨嘉兴办一个城市信用社的营业执照。
温州市鹿城区原区委书记王思爱:“那个工商局的局长也是解放思想的,再说我们也开口了,他也放心了,我不怕的 ,乌纱帽放在手上,只要是对事业有利的事我们就干。”
区委书记的态度让杨嘉兴很受鼓舞,他卖掉了自己的机电厂,又联络了8位股东,凑集了31.8万元资金,开始筹 办城市信用社。他信心满满,根本没有预料到,一场更大的风波才刚刚开始。
1986年10月15日,杨嘉兴领到了鹿城区工商局颁发的“临时工商营业执照”,他请来银行退休职工担任主管 ,招聘了一批高中毕业生当员工,在鹿城区信河街租下了一个门面房。
杨嘉兴:“这条街是最热闹的,当时我们租的房子也是最高的最好的,当时是三间门面三层楼。”
杨嘉兴给信用社取名“鹿城城市信用社”,把开业日期订在11月1日,他通过报纸发布消息进行了宣传,这件事一 下子成了温州街谈巷议的热点新闻。就在杨嘉兴沉浸在即将开张的喜悦中时,10月28日上午,让他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了 。
杨嘉兴:“人民银行来了两个科长,很严肃地说,杨嘉兴你这个是不能开业的,是不允许的,到时候我们人民银行会 处理的。”
杨嘉兴一下子懵了,不知如何是好。看到形势紧张,他请来的一个银行退休的老会计也提出辞职不干了。
杨嘉兴:“他就把已经准备好的这些帐册从自行车后面拿下来,放在办公室,人也马上跑了,最后他还告诉我一句话 ,他说杨嘉兴不要搞了,这个事搞不好是会坐牢的。”
回到家中,杨嘉兴一夜未眠,是进还是退,他陷入了深深地思索。
杨嘉兴:“翻来覆去是睡不着的,那肯定这个是冒风险,但是我觉得我认定的事要一直做下去。”
经过一晚上的斟酌,天亮了杨嘉兴心里也亮堂了,他决定找到温州最大的官员--市委书记求助。打听到市委书记的 住处,杨嘉兴赶到了那里。
杨嘉兴:“现在的温州饭店以前是市政府招待所,我在22年前碰到董书记,他就住在那边的楼二楼。”
他就是当时任温州市市委书记的董朝才,2006年已经去世。当时杨嘉兴找到他汇报,讲了自己的个人经历、私营 企业的贷款现状、开办城市信用社的好处等,一口气讲了足足50分钟。
杨嘉兴:“他很认真地听了我汇报的情况,最后他很坚定地站起来说,温州的经济改革试点就先由你来搞。”
温州市领导对个体私营企业的资金需求问题一直很关注,后来市委书记董朝才专门召开会议,经过讨论决定让杨嘉兴 试办城市信用社。
温州市委原副书记高忠勋:“董书记他们态度都很明朗的,没有事,让他试嘛,因为这是经济发展的需要,当时我们 的那么多私营企业贷不到款,经济要发展,他们就需要有人来支持。”
中国人民银行原温州市分行行长吴鸿鸣:“当时市委市政府要求这样帮,作为我们银行也要根据当时的情况,让他来 搞。”
虽然温州本地允许杨嘉兴试办信用社,但开办金融机构必须报中国人民银行浙江省分行审批,颁发经营金融业务许可 证,因此无证开业会出现什么后果,谁也无法预料。
温州市鹿城区原区委书记王思爱:“如果开业的话,我们去剪彩,我把市里留住,你当我的后台,你不要在第一线, 我们就在第一线,我垮了你也会出来,所以成立的时候市里领导就不用来,我们在第一线,我们也是有策略的。”
1986年11月1日,杨嘉兴的鹿城城市信用社如期开业。当时温州市的农村信用社突破全国统一的固定利率,实 行了浮动利率,杨嘉兴也参照了这种方式,他的信用社存贷款利率比国有银行基准利率高出20%左右,这吸引了很多市民前 来存款。
市民:“很多人的,排队这边排不下,都排到那边去了,排到里面去了。”
记者:“当时你来存款了吗?”
市民:“我有,我存了,我让我的儿子也存了。”
市民:“当时一开始我存的不多,少量的,放几百元钱进去,试试看是不是可靠。”
开业第一天,杨嘉兴的信用社人流不断,一直营业到晚上10点钟才关门,当天一结账,信用社存款总额达到30多 万元。为了方便个体工商户和私营小企业存贷,信用社开业一周后,杨嘉兴决定实行24小时营业,并且可以提供上门服务。
陈辉当时在温州市办了一个纸品机械厂,打算购买新设备却贷不到款,这让他心急如焚。
陈辉:“国家没有贷款,那是很着急的,想把新设备投放市场,晚了效益就不好了。”
抱着试试看的态度陈辉找到了杨嘉兴,提出想贷款10万元,杨嘉兴立即带人到他厂里实地进行查看。
杨嘉兴:“看了厂房是他自己的,他做的产品技术含量比较高,在国内也是比较领先的,我们也不光看有没有抵押, 主要看用途,看他的这个企业发展前途。”
陈辉没有想到,当天他就接到杨嘉兴打来的电话,他的贷款申请批下来了。
陈辉:“很快的,两三个小时就办妥了,这个就是效率,不用这样批那样审查的,不需要。”
接到电话陈辉很惊喜,想到生产紧急,他又向杨嘉兴提出了一个请求。
陈辉:“第二天来不及,我们有好多的配件需要外购的,明天急用,10万元钱,能不能晚上就解决?”
当时已经是晚上九点多钟,可杨嘉兴听完后一口就答应了下来。
杨嘉兴:“如果不送过去,他的事情也办不了,我们也要急客户所急,叫几个人派一个车子送过去了。”
陈辉:“资金有了,可以来完成这个项目了,那是很高兴的。”
当时陈习之的园林公司刚刚起步,她曾在杨嘉兴的信用社贷过款,提到当时的情况她至今都很感激。
陈习之:“及时雨,是我们小型企业的奶妈,我们就像刚出生的小孩子,很脆弱,可是很有前景,这时候就需要有一 个金融体系能够支持,生存下来,这就像一个奶妈一样。”
为了控制贷款风险,杨嘉兴的信用社除了贷前评估、房产抵押外,还按月催收利息,实行贷款责任制。因为存贷方便 灵活,业务发展很快,开业两个月后客户就达到8000多户,储蓄总额1514万元。杨嘉兴向中国人民银行浙江省分行提 出申请,办理经营金融业务许可证,当时温州市领导亲自出面前去协调。
1986年12月31日,开业两个月后,杨嘉兴终于拿到了经营金融业务许可证。随后经中国人民银行温州市分行 批准,信用社公开向社会增资扩股,发行了50万元股票。
杨嘉兴:“那肯定是高兴得不得了,我们就把许可证挂起来,也向其它的新闻媒体讲,国家也承认了我们民间股份制 的信用社。”
杨嘉兴创办鹿城城市信用社,这也是改革开放后我国第一家民间股份制城市信用社,当时国内外媒体纷纷前来采访, 美国《纽约时报》、英国《卫报》、日本《朝日新闻》,国内的《人民日报》、新华社等几十家媒体都对此做了报道。
1987年鹿城城市信用社吸收各项存款8108万元,发放贷款6105万元,全年实现利润101万元。当时我 国的城市信用社发展迅速,到1989年底,总数量达到3330家,总资产284亿元。温州也先后成立了29家城市信用 社,他们就是温州成立较早的几家城市信用社的负责人。
王显为,1987年参与创办华建城市信用社,任总经理。
谢雪如,1987年参与创办登峰城市信用社,任副总经理。
姜森林,1988年参与创办永强城市信用社,任董事长。
温州的这些城市信用社为个体私营企业提供了新的融资渠道,取代了部份民间借贷,促进社会融资转向良性循环的轨 道。光阴似箭,转眼到了1995年,此时杨嘉兴听到了国家要合并城市信用社的消息。
杨嘉兴:“说要把这些信用社合并起来,成立城市商业银行,这信用社也是我们经营了十几年辛辛苦苦办起来的,我 们像自己的孩子一样舍不得的。”
当时我国的一部分城市信用社在经营中出现问题,如管理不规范、不良资产比例高等,形成了很大的金融风险,在温 州的城市信用社里,因为挪用资金、在利息上弄虚作假等违规行为,先后有50多人被追究司法责任。自1995年起,根据 国务院指示精神,地级城市陆续开始在城市信用社基础上组建城市商业银行。
温州银行董事长夏瑞洲:“国家根据全国这么多的城市信用社的经营情况,必须化解风险,要组建比较大的金融机构 来统一管理,因为船小了就容易翻船,船大一点不怕风浪,抗风险能力比较强。”
1995年11月,杨嘉兴转让了鹿城城市信用社的股份,告别了他从事十年的金融行业。1997年,温州市的城 市信用社、金融服务社等43家金融小机构开始合并,1998年12月统一组建为温州市商业银行,2007年12月更名 为温州银行。
从1978年至今,改革开放30年,我国的银行业从一元银行体制到多种类型银行业金融机构并存,从封闭发展到 全面对外开放,经历了深刻变革,温州作为全国首个金融改革综合试验区,更是滴水可映大海。
中国人民银行温州市中心支行副行长周松山:“从金融机构来看,增长的步伐也是惊人的,开始只有人民银行一家, 到现在的话整个总量算起来,有60多家的市一级金融机构体系,从金融总量来看,全市存款改革开发初的话只有7点多亿元 ,现在来说有4300多亿元了,贷款的话改革开放初只有十几亿元,那么现在已经有3300多亿元了。”
杨嘉兴离开金融行业后,开办了一家贸易公司,从事纸张代理和树化玉收藏经营,2007年又办了一家资产管理咨 询公司。2008年5月,杨嘉兴听到了一个消息,中国银监会、中国人民银行联合下发《关于小额贷款公司试点的指导意见 》,允许开办小额贷款公司。
温州市人民政府金融办公室主任张震宇:“小额贷款公司实际上就是用民间资本来办的,它可以起到示范作用,可以 带动一部分民资进入金融领域,可以带动民间的借贷走向比较正规的一些活动。”
杨嘉兴:“国家出台的政策,可以办小额贷款公司和乡镇银行,我们一批人还是想圆一个金融梦,还是想办这样的机 构。”
现在杨嘉兴正在积极准备,想申办一家小额贷款公司。22年弹指一挥间,虽然已年过花甲,但当年温州金融改革中 的这位风云人物,要向着他的金融梦想再次进发。
编导:张辉摄像:张华君
本文由中央电视台七套《致富经》栏目提供,详细内容请登陆央视国际网站CCTV-7《致富经》栏目查询!
注:CCTV-7《致富经》栏目播出时间:首播:每周一至周五22:02--22:32,重播:每周二至周六 13:52—14:22。
财富无处不在,行动成就梦想!《致富经》栏目敬请您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