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话语志:与国际接轨(图)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12月18日13:42  华龙网-重庆晨报
话语志:与国际接轨(图)
与国际接轨

  接轨

  30年开放史,“接轨说”流行不衰。无论国家大政、经济生活,抑或普通百姓的衣食住行,无不以此为标杆,打上“全球化”、“国际化”的烙印。

  当一个封闭的大国打开国门、融入世界之后,带来的绝不仅是几何倍数增长的经济成就,更有人们思想、观念及生活方式的巨大变迁。

  抬眼望去,通往全球化的绝非坦途,而是一个悖论式的发展过程:既有一体化又有分裂化,既有国际化又有本土化。有人称之为福音,有人咒之为灾难;有人视之为馅饼,有人把它看作陷阱。如,此番因次贷引发的全球金融危机,便是全球化背景下的一个警讯。

  不过,无法否认的是,面对来势汹汹的信息化浪潮,我们只能选择融入,而不是回避———开放,注定没有回头路。

  相关话语》

  “坚持对外开放基本国策不动摇。”

  -最早由邓小平提出并坚定推行,中国出现频率最高的政策语汇之一。

  “中国说英语的人数将是全世界母语为英语的人数总和。”

  -上世纪80年代末,中国掀起“英语热”,英语教育的繁荣,无疑是中国走向世界的一个缩影。

  “中国进行复关和入世谈判已经13年,黑头发都谈成了白头发。”

  -时任国家总理朱镕基语。2001年12月11日,中国正式加入WTO,预示中国的开放事业步入全新阶段。

  “世界是平的。”

  -美国记者托马斯·弗里德曼所著畅销书,给中国人带来一次有关全球化的头脑风暴。

  王大伦 述评

  口述实录》

  中国要有影响世界的意识

  讲述人:陈文权,市委党校公共管理教研部主任

  上个月有一天,我坐出租车到渝北,出租车司机突然抱怨起路两旁的白色护栏:白色容易让驾驶员视觉疲劳,按照国际惯例,护栏颜色最好是绿色或者蓝色的。

  “国际惯例”,这个词最早在上世纪80年代,在一些正式场合、正规会议上出现。现在,老百姓嘴里也能蹦出“国际惯例”。

  在30年前,这是不敢想象的。莫说与国际接轨,走出国门对普通老百姓来说,都是一件比登天还难的事情。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大门开得越来越大,对外交流也越来越密切了。与世界接轨,顺应全球一体化。尤其是经济,这30年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2001年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标志着中国经济正式进入世界轨道,按照国际规则行使权利和履行义务。

  但反过来讲,与世界接轨,也并非照搬照行,很多国际规则都是发达国家制定的,他们从自身利益出发,难免会伤害发展中国家的利益,也难免带有偏见或要求苛刻。

  所以,我们也不要把什么事都与国际接轨联系在一起,好像与国际接轨就说明所做的就是对的。

  我想,我们处于发展阶段,在世界影响中国的今天,我们也要有影响世界的意识。

  一句话,一切从实际出发,凡事先考虑我国的国情。

  本报记者 任明勇 实习生 尹洪坤


Powered By Google 感动2008,留下你最想说的话!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8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