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猫 论
“不管白猫黑猫,
抓住老鼠就是好猫”
这原本只是四川农村的一句民谚。原版本是:黄猫、黑猫,只要捉住老鼠就是好猫。
这也是邓小平变革的最朴实表达:空洞的争论无济于事,应先不下结论,干了再说。
早在1962年,邓小平就借用这句谚语,来表述他对恢复农业生产和包产到户的看法, 却被指责为“唯生产力论”。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猫论”成为中国将社会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发展上的一个理论标志,也是指导一个时代前行的精辟论断。
事实上,这种思维激发了无限的创造力:土地包产到户、国企改制、设经济特区……一路跌跌撞撞而最终蓬勃发展起来。
“猫论”思维在国际上也得到承认。2001年APEC首脑峰会上,这句话就成为了马来西亚总理马哈蒂尔的开场白。
相关话语》
“我是实事求是派”
-1987年7月,邓小平在会见外国客人时,这样自我评价说:“我是实事求是派,坚持改革开放政策,坚持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道路。”
“看准了,就大胆地试,大胆地闯”
-1992年在南方谈话中,邓小平指出:改革开放胆子要大一些,敢于试验,不能像小脚女人一样。看准了的,就大胆地试,大胆地闯。
“发展才是硬道理”
-邓小平的著名论断之一。
“判断各方面工作的是非标准,应该主要看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邓小平关于生产力标准的著名论断。彭维 述评
口述实录》
猫论让我的学生成亿万富翁
讲述人:张国镛,西南大学党委宣传部部长,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
不管白猫黑猫,抓住老鼠就是好猫。上世纪80年代初,不少人对“猫论”有不同看法。当时我有位同事,是教哲学的讲师,他从哲学的角度说,“猫论”缺少对过程的把握,到2005年9月,我的一个从江西来的研究生,也还对“猫论”持不同的看法。
其实,有些人觉得,“猫论”是典型的“只看结果不重过程”,容易在追逐利益中不择手段。我个人觉得,恰恰相反。
我认为,“猫论”很好地解决了“过程”与“结果”的辩证关系问题。我是老师,经常在课堂上给我的学生讲“猫论”:要学会运用“猫的思维”。猫在抓老鼠时不会考虑这是“母老鼠”、“公老鼠”,还是“老老鼠”、“小老鼠”。也不会考虑是抓来“吃”,还是抓来“看”。它会使出全部本领去抓。
抓老鼠是猫的使命,是猫的本质。如果猫不抓老鼠就等于丢掉了使命,忘记了本质。过去,过分强调所谓的“过程”、“手段”,其实是丢掉了使命,忘记了本质。
我的一位78级校友系友,他读完硕士后回学校任教。听我讲“猫论”后,在北碚街上办起饮食业务,后来又转行搞房地产。我把几个学生推荐到他那里,现在,他们都成了亿万富翁。
本报记者 杨光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