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奢侈品到必需品
见习记者 唐丽丽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结婚,手表、自行车和缝纫机是当时最好的聘礼或嫁妆。而随着经济的发展,普通百姓的生活也发生了日新月异的变化 ,“老三件”时代已留在了人们的记忆里。如今走进市民家里,液晶电视、冰箱、洗衣机样样齐全。家用电器在人们的生活中,已经从奢侈品变成了必需品。
七十年代 收音机“唱主角”
七十年代初,新婚夫妇家里根本没有像样的电器,当时蜡烛也是奢侈品,一根8分钱,一晚一根,而主要的照明工具是煤油灯。王老先生当年跟老伴结婚时,家里唯一的家用电器就是手电筒。因为是村里的第一支手电筒,因此他也有了“电棒子”名号。
王老先生是个标准的戏迷,说起他的“戏瘾”,那不得不说村里的大喇叭。当年,村头那个大喇叭每天下午都会播放戏曲,村里的人在地头一边干活一边听着戏曲,干起活来也十分带劲。由于当时娱乐方式很少,听戏就成了村里人的一种乐趣,大喇叭一天不响就觉得少点什么。
家里生活条件稍好些,小儿子花了几十块钱给王老先生买了一部收音机。那时候他走到哪都会带上收音机,就怕耽误听戏。那个年代有台收音机是很“神气”的,走在路上人家也会多看你几眼。“农活少时,几个老伙计坐在一起听戏、啦呱,现在想想还是很值得回味的。”
随着人们生活条件不断改善,七十年代末,几乎家家有部收音机,而它也成了当时主要的家用电器。从告别煤油灯时代,到收音机、唱片机的陆续普及,再到家家都有电视机,以前田间地头听大喇叭的岁月留在了老一辈人的记忆里。
八十年代 电视机“上厅堂”
缝纫机和黑白电视机是八十年代初结婚人家里最值钱的电器,那时在普通老百姓家中电视机可是一种奢侈品。时女士说,1985年家里有了第一台电视机,在那个年代,吃完晚饭一家人围坐在14英寸的电视机前看电视,感觉太好了。
谈到家里的第一台电视机,时女士第一个想到的是在外地工作的女儿。当时女儿才三岁,正看着电视突然大哭起来,怎么也哄不好,时女士注意到孩子的手一直指着电视,原来女儿看到电视上的广告“一小女孩在吃罐头”,全家人都乐了。
时女士感慨地说,跟女儿谈起这件事,女儿还会跟她开玩笑说,幸亏是黑白电视,要是彩色的会更诱人,恐怕一时半会哄不好。
1991年,时女士家14寸的黑白电视机换成了18寸的彩色电视机,而且还买了台超厚的影碟机。左邻右舍的人都来看“稀罕玩意”,于是时女士把电视机放在很高处,供大家欣赏,这下时女士家成了个“小影院”,“小青年们爱鼓捣新玩意,他们有的在这一呆就是大半天。”时女士回忆说。
九十年代 家用电器挺齐全
当初,被视为奢侈品的电视机逐渐普及进入千家万户,成了每个家庭必不可少的生活必需品,这样人们又开始追求新的东西。九十年代结婚的人家里的家用电器已是样样齐全,也不断趋向于高科技。
市民王女士是在九十年代初结婚,那时家里的21英寸青岛牌的平面直角彩色电视机是家里最高档的电器,“还是遥控的呢!”王女士高兴地说。要是想换台,坐在沙发上按手中的遥控器就解决了,而且在当时收到的台也比较多。
屏幕里的图像很逼真。
1993年王女士家里添置了航天牌的冰箱,这样食物更容易储藏,家人可以经常吃到新鲜的食物。没多长时间,王女士家里添置了洗衣机,在洗衣服上也得到了解放,工作繁忙时就不用为洗衣服发愁。后来又换成了全自动的大洗衣机,洗衣功能又有了进一步提高。“1994年,家里又安装了三菱牌的空调,代替了原来的吊扇,那时真有四季如春的感觉。”王女士说。
随着电子计算机开始普及,1997年王女士家也添置了电脑,又上了网。不久,王女士在自家鲜花店里的电脑也上了网,“以前就是呆在店里等顾客上门买花,一天也挣不了多少。”王女士说。一次,她无意中打开一家鲜花店的网上平台。网上也可以开鲜花店,这启发了王女士,随后她也试着在网上开店,她的鲜花生意一天天红火起来。
“刚结婚时,那台21英寸的彩色电视是家里唯一的家用电器,也是当时最好的家用电器,而今家里的家用电器已是样样齐全。”王女士对记者说。
改革开放三十年,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的生活也是“芝麻开花节节高”。家用电器从无到有,从奢侈品到必需品,曾经的“三大件”,当今已经成为“无数件”:电饭煲、微波炉、脱排油烟机、热水器、烤箱、吸尘器、音响、DV机、投影仪、榨汁机等等家用电器一应俱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