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民警小周称警服越来越亲切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12月19日03:10  人民网-人民日报

  北京市公安局民警小周:警服越来越亲切了

  本报记者纪雅林

  “以前警服像军装,现在嘛,很多朋友都说我穿得和保安差不多。”提起换装,北京市公安局民警小周这样调侃自己。“不是我们降格了,是更现代、更亲民了——严格执法,还要热情服务啊。”

  小周参加工作刚满10年,正好赶上了99式警服换装。

  在他儿时的记忆里,邻居民警王叔叔是全院小孩的偶像。那时,院子里的“孩子头”就是因为有一身跟王叔叔一样的白上衣、蓝裤子、白色大檐帽,让孩子们人人羡慕,谁都愿意跟他一帮玩。再大一点,红领章、黄袖章、大檐帽、一身“橄榄绿”,再扎上一条皮腰带,成了男孩子们最流行的威风装束。

  高考的时候,小周报了提前录取的警官学校,从大学起就穿上了心仪的“橄榄绿”。每逢周末和假期,他和同学们坐车或徒步外出时,都喜欢特意穿上警服。在公共汽车上,“橄榄绿”总是抢着从座位上主动站起,让座给需要的人;在放假回家的火车上,“橄榄绿”会提醒乘客们放好贵重物品,帮助他们拿放行李,还常常协助乘警工作。

  在学校,小周还了解到,王叔叔上白下蓝的警服,是71式警服;红领章、“橄榄绿”是83式;自己穿的,则是基于83式改革后的89式,上装变成了西装式小翻领。89式一直沿用到2000年前后,才被藏蓝色的99式取代。

  “警服的变化,其实也是跟改革开放同步的。”小周说。99式之前,警服跟军装在颜色、款式上相近,军、警难以区分,在一些大型国际活动中,不少外国朋友把中国警察误认为是军人,在某种意义上影响了我国的国际形象。为了跟国际接轨,同时既要体现执法的威严,又要让群众感到亲切,99式警服应运而生。

  2000年,第一次领到妥帖合身的新式警服时,小周还有点不舍,就要告别多年来让他自豪的“橄榄绿”了。现在,他还是把自己以前的几套警服整整齐齐地挂在衣柜里,隔一段时间就拿出来抖抖灰尘,上身试试,看看镜中自己威风的模样。“穿上这身警服,可是我想当警察的最初动力。”

  北京火车站职工李素萍:路服与服务都在变

  本报记者肖潘潘李维娜

  李素萍是北京站“036敬老助残服务室”的服务员,在铁路系统一干就是28年。

  1980年,17岁的她顶替母亲岗位,在北京开往兰州的43次列车做了一名列车员。当时铁路上跑的全是绿皮车,没有现在这样先进的排风系统。夏天,穿着的确良料的小翻领路服,李素萍刚跑完一节车厢,身上就已是黏糊糊的,“的确良布遇到汗水就粘粘地贴在身上,感觉很不好受”。

  “虽然工作条件不太好,可穿着路服,走在车厢里,还是很神气的。”铁路最初由部队接管,部队的很多管理习惯因此被带到了铁路系统,其中就包括穿着。“戴着‘大盖帽’,穿着‘解放鞋’,当时经常有一些首次坐火车的旅客把我当成女兵,看我的眼神都带着敬畏。”

  李素萍说,带着这种优越感,很多列车员那时有着“高人一等”的感觉。而且,在铁路系统工作属于捧着“铁饭碗”,干好干坏一个样,服务旅客上面难免不太到位,“铁老大”的“名声”也从那时开始叫响。

  “现在变化太大了,我们有了民航、公路这些竞争对手,服务要是不搞好,‘铁老大’也会没市场。”李素萍所在的北京站“036敬老助残服务室”,主要为孤老病残旅客提供帮助,它的出现,改变了很多外地旅客对铁路工作人员的印象。“刚用轮椅把一位残疾旅客送上火车,她感动得不行!”李素萍指着候车大厅一角摆放整齐的一排轮椅说。

  改变旅客印象的,不仅有服务的改善,还有服装的改变。

  “上世纪80年代的路服,不考虑穿着者的习惯、需求,样式强调的是整齐划一。”李素萍说,后来,各铁路局特意为列车乘务员设计了系列服装。服装在细节上考虑服装颜色与车厢颜色的匹配,突出地域特色,比如成都列车员就会别上一朵芙蓉花。2007年4月,铁道部再次统一规范铁路路服的款式、颜色、标识和职务标志,列车乘务员男性戴大檐帽,女性戴卷檐帽,服装样式和色调符合了职业装的发展潮流,更加时尚。

  “现在我穿的服装颜色是藏青色,旅客都说感觉很有亲和力。但我觉得,服装只具有外在感染力,服务才具有内在感染力。现在,我们服务的确提高了,可旅客还没适应,稍微对他们好一点,就感动得不行。等哪一天他们对我们的服务真正满意了,那变化才是真正大哪!”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Powered By Google 感动2008,留下你最想说的话!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8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