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特约主笔王扉
两岸“大三通”(通邮、通商、通航)15日基本实现。两岸在隔绝了60年后,终于“打开大门走大路”。以后, 两岸民众无论是从天上,还是从海上,还有可能从公路、铁路(台湾海峡海底隧道)上,都将是“路路通”。“大三通”还有 助于促进两岸的“第四通”——人心通。
“三通”话题曾是岛内禁区
据台湾媒体报道,两岸“大三通”基本实现后,截至16日下午3时,已有9艘从大陆启航的货船顺利抵达台湾各目 的港。此外,厦门航空16日上午宣布成立“台湾办事处”,并举行揭牌仪式。台湾“行政院长”刘兆玄当日再次强调,两岸 “大三通”对台湾“利大于弊”。
不过,也有民进党“立委”质疑“大三通”对台湾经济发展的帮助有限。刘兆玄对此表示,两岸“大三通”,“利” 是“人货流通”促进台湾经济发展,“弊”是“外界可能期待过高”,因此“行政院”接下来还会推出相关的配套措施。
随着“大三通”启动,两岸航空业将进入一个新的时期。台湾“民航局长”李龙文表示,目前已有6家大陆航空公司 ,获准在台设立办事处,并已完成备案程序,不过这些航空公司还不能在台湾卖机票。
据专家估算,对台湾而言,每年仅在货运、空中客运、电信、电汇等方面即可省下7.3亿美元(约合51亿元人民 币)。
海基会董事长江丙坤16日也谈到三通的历史。1996年他出任“经建会主委”后,德国拜耳公司到台中港投资, 他就主张拜耳投资配合三通。他透露,当时他因为提到三通,差点被当时的“总统”李登辉撤职。
正如国台办主任王毅所言,实现“三通”后的两岸关系,将迎来一个大交流、大合作、大融合和大发展的崭新局面。
“军事冲突可能性递减”
据香港《大公报》报道,厦门大学台湾研究院副院长邓利娟教授16日接受采访时表示,“大三通”将有利于两岸产 业根据市场规律进行分工布局,有利于两岸联手应对金融危机。
邓利娟表示,两岸经济具有很强的互补性,大三通让两岸的物资、人员往来的成本降低了,也节约了时间。这将有利 于两岸产业根据各自的特点和优势,优化资源配置,从而创造更多的利益。当前,金融危机正在全球蔓延,在这样的背景下, 两岸三通显得更为必要,不仅可以为在大陆投资兴业的台商节省成本,也有利于台湾产品如农产品、水果等开拓大陆市场,还 有利于两岸旅游业的发展,对台湾扩大岛内需求将产生正面影响。
以台北飞上海为例,“截弯取直”后的飞行时间将由原来的150分钟缩短为82分钟,比从台北坐高速列车到高雄 还快。
据香港中通社报道,台湾地区领导人马英九16日表示,两岸“大三通”,最大意义在于把两岸距离拉近,地理距离 缩短,将使大家思考问题时,自然就会想到对方,而非只考虑自己的立场。就像两岸协商“大三通”的过程中也有许多波折, 最后双方考虑共同利益、互有退让,才能促成。
此前,由于受到了很多限制,两岸无法正常往来,再加上政治上的因素,两岸人民长期以来存在一些隔阂、误解和误 会。专家认为,两岸实现三通,可以让两岸的人民相互了解、相互认识,最终能比较客观、理性地了解对方,这就能化解隔阂 、误解、误会,就可以增强互信。
针对“大三通”对两岸的影响,台湾淡江大学林中斌教授对德国媒体“德国之声”表示,对台湾而言,“最直接的是 经济意义”。更长远的意义,是两岸社会更紧密地结合,人民交流也日趋紧密。林中斌还说:“对两岸的积极影响还体现在, 台海军事冲突的可能性递减,甚至不可能有军事冲突了。”
提高两岸企业竞争力
中国社会科学院台湾问题专家王建民认为,“大三通”将大大降低两岸经贸往来的运输成本、时间成本、能源成本和 效率成本。从长远来看,它还将给两岸产业加强合作、合理配置资源以及提高两岸企业竞争力提供良好机遇。
笔者认为,“大三通”除了给两岸民众带来直接的经济效益,它还将影响到社会层面,以及两岸民众的心理层面,比 如“两岸一日生活圈”的形成,比如两岸携手应对金融危机形成的“命运共同体”,这些影响如同春风化雨,是在不知不觉中 产生的。
几年前,台湾亲民党主席宋楚瑜访问大陆时,曾说两岸不仅要“三通”,更要“第四通”——人心要通。笔者认为, 两岸实施“大三通”之后必然会带来“第四通”:两岸民众的心会走得更近,彼此会加深了解,也更能理解对方。两岸之前的 一些误解和敌视,有望随着交流的加深而逐渐减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