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地点
天时地利齐聚蛇口
观念冲击前所未有
一位香港商人给“蛇口之父”袁庚上了生动一课
说起粤港两地的经济交往,蛇口是一个绕不过去的弯。
这个在中国改革开放历史上留下重重一笔的弹丸小地,也成为粤港两地经济联系最早的“脐带”。在大量介绍蛇口的文章中,记者看到这样的文字:“蛇口一开始便看准香港地价昂贵,便利用毗邻香港这一优势,利用内地丰富和廉价土地资源和劳动力,结合香港充裕的资金和技术;也便于招商引资。而蛇口濒临南海,位处珠江口,在地理上也具有发展港口的条件,对香港起分流作用。”
正是有这样得天独厚的优势,1979年成立的工业区,当年9月便来了第一家外商投资企业———中宏工业气体有限公司。当然,它是港资。
其后,大量的港资企业前赴后继地涌向一水之隔的蛇口。据不完全统计,30年来,蛇口工业区在10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大约引进各类投资600多亿元,其中大部分源自香港。
“它是中国改革开放的试管!”这样的评价,对于蛇口来说并不过分。
不过,香港对蛇口的影响,绝不仅仅是资金上的,经济观念上的冲击也是“空前绝后”的。
还记得那句著名的呐喊“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吗?它被认为是改革开放以来最响亮的口号,也被誉为“冲破思想禁锢的第一声春雷”。而它的思想源泉,正是来自香港。
“蛇口之父”袁庚回忆说,1978年10月,他到香港为招商局办理一栋大楼的购买手续。当天是周五下午2时,他和香港老板约好在一律师楼交付买楼的2000万港元定金。当时,香港老板到了后,汽车发动机都没有熄火,等办完手续拿到支票后,马上开车箭一般地冲了出去。袁庚详细了解后才知道,对方是为了赶在周五下午3时之前把支票存进银行。
这是一笔细账:2000万元的支票按当时浮动利息14厘计算,3天就是几万元的利息收入。否则拖到下周一再存进银行,香港老板就要损失几万元。“时间就是金钱,这是我在香港上的第一课。”袁庚说。
现在,蛇口在中国经济版图上的地位,早已没有当年显赫,但是它所留下来的思想遗产,却在四处开花结果。“三来一补”、“蛇口模式”……多少年后,这些依然被官员、学者、企业家们津津乐道。而继承蛇口思想精髓的土生土长企业,诸如中集集团、招商银行、平安保险等,也早已成为行业的中流砥柱。
一事
“三来一补”啼声初试
广东“巧煮无米之炊”
东莞太平手袋厂应时而生
30年前的夏天,被誉为“粤字001号”的内地第一家“三来一补”企业———东莞太平手袋厂横空出世,刹时聚焦了所有的惊叹号。仿佛在一夜之间,“三来一补”这个经济术语名动中外老少皆知,成为代表改革开放的先锋词汇。
港商开厂靠“赠送”
如今回忆起30年前首开先河之举,当年在广东轻出公司担任业务二科副科长的徐德志仍然很兴奋。在他看来,当时十一届三中全会还没开,粤港抢先创造了这种成功的发展模式,既源于“杀出一条血路”的无比勇气,更体现了“巧煮无米之炊”的智慧。
1978年国门初开,外经贸领域亟待大发展,不过当时在广东轻出负责箱包塑料进出口业务的徐德志却与同行一样充满了困惑:各行各业都是一穷二白,无钱、无设备、无技术、无销售渠道、无管理经验。与此同时,不少港商有意在内地设厂生产产品专供出口,却难以逾越政策限制。
1978年春,香港信孚手袋有限公司的老板张子弥找到广东轻出,提出能否由他出资在内地设厂生产手袋。那个时候,香港人工成本高了,张子弥可能正面临破产。广东轻出派出业务员与张子弥洽谈,双方一合计,想出了名为“赠送”设备实际是投资开厂的点子。
广东轻出随即帮港商物色生产场所。当时选了佛山、东莞等好几个相熟的地方,由于港商表示希望靠近香港交通尽量方面,最后找到了东莞二轻服装厂。广东轻出领导带着张子弥到东莞考察协商,三方几乎是一拍即合,前后仅用一个多月,就签下了三方合作协议,借用同为二轻企业的太平竹器厂厂房,创立太平手袋厂。
徐德志告诉记者,当时国家政策允许接受“港澳同胞、海外华侨和友好人士赠送的物资设备”,所以协议用的就是“赠送”一词。港方“赠送”设备、原材料及派出技术人员指导生产,东莞当地出厂房和工人,外贸公司负责收结汇和产品出口。“港商以低成本生产了产品,当地赚了工缴费解决了就业,外贸公司实现了创汇,三方各取所需都很满意”。
问及当时是否顾虑政策风险,徐德志称,三方协议绕过了敏感的“投资”、“引进”等提法,在他们看来完全符合政策。不过,由于没有先例,毕竟心下忐忑,于是请示了当时的省外经贸局,在被告知这种“赠送”没有违反政策后,手袋厂很快试生产。徐德志告诉记者,当时广东省委书记习仲勋强调“对外更开放,对内更搞活,对下更放权”,给了他们“饮头啖汤”的勇气。
招商引资用“借”字诀
作为投资内地的第一人,张子弥的动作备受港商关注。徐德志透露,实际上,当时珠三角其他一些地方类似的合作还有不少,如珠海毛纺织厂、南海的一家塑料厂都相继成立,只不过“出世”时间稍晚了几天而已,可见“三来一补”既是应运而生,也是“英雄所见略同”。
珠三角出现“三来一补”,国家外经贸部随即派调查组来调查,结论是:在资金设备技术紧缺的当时,这是条好路子。徐德志告诉记者,正是在考察了太平手袋厂等合作模式后,国务院在7月15日颁发了《开展对外加工装配业务试行办法》。
1978年9月15日东莞太平手袋厂正式投产,当年就获得加工费100万元,为国家赚取外汇60多万港元。从此,“粤字001号”名声大噪,来参观取经者络绎不绝。港商成群结队而来,“三来一补”企业如雨后春笋,至世纪之交的高峰期时,广东已有“三来一补”加工贸易企业7万多家,从业人员多达到1600多万,一度占全省出口总值80%以。当年的优秀外贸业务员徐德志,也历任广东省外经贸委副主任、主任,省人大秘书长等岗位,一路见证了广东招商引资“借”字诀越念越精彩。
“三来一补”之后,广东探索出“以桥养桥、以路养路、以电养电”等利用外资、引进技术的办法。
“30年前真的没想到小小一个太平手袋厂竟开创一段波澜壮阔的历史,可惜没有留下一张当年的照片。”徐德志说。
1983年,按照约定,太平手袋厂完成“偿还”港商“赠送”设备的价值,在广东轻出支持下转为正常贸易、进料加工,成为广东省出口手袋的生产基地之一。1996年12月,曾经风光无限的“粤字001号”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倒闭。2007年5月底,该厂厂房短短几天内被夷为平地,变为房地产开发工地。
回忆碎片
东西南北中 发财到广东
三来一补:指来料加工、来样加工、来件装配和补偿贸易,是中国大陆在改革开放初期尝试性地创立的一种企业贸易形式,它最早出现于1978年的东莞。
前店后厂:“前店后厂”是珠江三角洲地区与港澳地区经济合作中地域分工与合作的独特模式。其中“前店”指港澳地区,“后厂”指珠江三角洲地区。
民工潮:大大小小的厂房在广东如雨后春笋般兴建,本地劳动力已经远远不能满足,于是天南地北的农民工涌向南方,“民工潮”随之诞生。
零关税:CEPA之下,香港与广东的联系更加紧密。按照协议规定,由2004年1月1日起,273个内地税目涵盖的香港产品,只要符合原产地规则,都可享有零关税优惠。后来,零关税的范围进一步扩大。
OEM:这个“洋名词”说白了就是贴牌生产,广东的制造企业就是从这上面赚到第一桶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