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30年:为什么排队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12月22日17:26  新华社-瞭望东方周刊

  吴国方/口述|刘芳/整理

  吴国方,杭州人,生于1952年,如今供职于杭州《今日早报》。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他一直致力于拍摄百姓 民生的变化,专题《排队的变迁》从排队买鱼、买肉的场景跨越到如今排队等明星签名、排队考公务员的现象,反映出30年 来人们生活方式和重心的变迁。

  人们排队往往为的是生活中最不可少或者最稀缺的东西,或者是因为好奇去等待那些最新鲜的东西

  我第一张拍“排队”主题的片子是在上海三角地菜场。头顶上拉着一条横幅:“坚决堵住开后门的不正之风”。横幅 下面,顾客们拎着菜篮儿,队伍排得老长。我看了觉得新鲜,就顺手拍了下来。

  那是1975年,我还在杭州市西湖区商业局下面一个商店工作。当时日常用品短缺,商业系统开后门情况很普遍。 邓小平重新出来主持工作时,全国开展了“刹歪风、堵开后门”的活动,上海走在了前面,局里就组织我们这些基层干部前去 学习取经。

  当时并没有意识到这样内容的片子有什么用处,更没想到以后会以这个主题拍了30年。相反,那时候拍这种纪实性 的、抓拍的东西还有些压力。因为当时流行主旋律的、摆拍的东西,我拍的这种题材无论拿到摄影比赛还是展览上都难受好评 ,而我当时工资不高,买胶卷、放大纸的费用又不菲,都拿来用作抓拍的话心里还是有点顾忌。

  不过话虽如此,我还是拍了大量与百姓生活密切相关的东西。在杭州的摄影者里面,我大概算是开始抓拍比较早的。 这归功于我的堂兄给我的启发,他很早就是新华社的摄影记者,我对摄影的兴趣和知识也是从他那里来的。

  上世纪70年代中期,堂兄曾给我讲过一次经历,说有外国记者要重走长征路,在新华社摄影记者里面挑人,要求每 人在一天之内拍十个胶卷交上去作为挑选标准。结果这些新华社的记者们平时摆拍和节省胶卷惯了,都不知道该拍什么,大部 分人都没有拍完。他说的这件事给我很大启发,原来国外的记者更注重抓拍的能力,所以此后我也在努力往这个方向训练自己 。

  我拍了大量关于百姓生活的内容,直到1998年整理的时候,才忽然意识到可以用“排队”这个主题做一个梳理。 人们排队往往为的是生活中最不可少或者最稀缺的东西,或者是因为好奇去等待那些最新鲜的东西。排队主题的变化,其实就 反映了三十年里人们生活重心的变化。

  比如80年代我拍的排队,大多是为了买粮、买水、买油,甚至买豆腐。1983年杭州市民为了买点肉,要早上三 四点起来排队。到了80年代末,人们开始排队买报纸了。那时候精神食粮匮乏,买份报纸也得早起排队等着。

  90年代,排队是为了安装电话、买龙卡、兑现国债、专升本考试。从这里你就可以看出人们生活的变化了。到了2 000年以后,生活更是变化巨大,可这时候其实真正需要排队的地方少了,一切都变得充足,偶尔排队的是在大超市里面结 账,或者等着明星签售。

  随着时代变化,排队的形式没有变化,但在内容上却发生了重大变化。拍摄记录这一内容,我觉得很有意思。在我看 来,摄影的最高价值就是记录历史,相比摆来摆去拍艺术照,把镜头对准老百姓最日常的生活、对准生动鲜活的时代要有意义 得多。

  这两年整理老照片,发现照片所谓的“好”和“差”,会随着时间的进展发生变化。说起来挺有意思,当年自己觉得 好的,现在看看不一定好,一些今天觉得有价值的照片,却是从当时的“垃圾”照片里选出来的。

  从70年代到现在,我大概有十万张关注百姓生活的片子,最近我想从中挑出1000多张做一个册子,叫做“消逝 的杭州”。拍了那么多年,我对杭州城市的变化有太多感慨。以前在市区的那些老房子,现在至少90%都被拆迁了。相应的 ,人们的生活方式也在发生巨大的改变。

  就拿农贸市场来说,以前市场都是露天的,只有市区中心的一个国营农贸市场物资最全,很多人大老远跑到这里买东 西。现在市场都搬到了室内,最大的国营市场也拆了盖成高楼,大家开始喜欢去大超市买菜购物。

  类似的改变很多。又如杭州一个古浜,80年代还是水乡,从上面看下去底下全是纵横的河道。到了90年代盖起房 子来,那里已经看不见水道了。到了2000年以后我再过去看,以前低矮的房子又被拆了,换成一片高楼大厦,人们根本不 知道以前这里是什么样子。

  我希望拿出一些照片,可以让人们了解到这个城市和人们的生活曾经是什么样子,可以引起一些回忆和思考。这就够 了。


Powered By Google 感动2008,留下你最想说的话!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8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