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他不仅是一位抗震救灾的新闻记者,同时也是北川羌族自治县的荣誉公民。
2007年,在进行“重走中国西北角”采访的时候,他第一次来到北川,在采访北川中学贫困学生时意外受伤,却依然坚持采访,写下了影响深远的文章《一封让人流泪的女生来信》,并帮助北川学生筹集了20多万元上学路费和生活费;汶川大地震发生后,他又第一时间赶到北川灾区,在抗灾前线工作了20多天,把悲怆与伤痛写成一本15万字的图书——《永远的汶川》;半年过去了,他第三次来到北川,又给北川师生们带来了价值超过60万元的励志图书、助学资金和过冬物资。
他就是赵亚辉,一个与北川有着难舍情缘的人民日报记者。
第一次到北川:成了“北川荣誉公民”
赵亚辉,第17届中国十大杰出青年、全国优秀新闻工作者,多次参加重大和突发事件的现场采访,曾上远望三号航天测量船跨越三大洋,赴伊朗巴姆地震重灾区抢救重伤员,随科考队在喜马拉雅山冰川徒步采访50天,赴印度尼西亚海啸重灾区采访世纪灾难,跟踪2005珠峰测量行动超过百日,随潜水员潜入云南抚仙湖底探访水下古城,单车横穿罗布泊进行科考探险,重走中国西北角走访7省区超过15个月……
今年5月12日,这位信奉“亲历新闻”的记者正远在新疆“重走中国西北角”。(自2007年6月21日起,赵亚辉根据当年范长江中国西北角的路线,从四川内江出发,再走西北,试图反映时代大变迁下的微观西部――记者注)他接到了很多人的短信:地震了!有着国外多次采访地震经验的他,立即向中国地震局的同志求证确切消息:北京时间5月12日14时28分,在四川汶川县(北纬31度,东经103.4度)发生8级地震。赵亚辉决定立刻从新疆赶往成都。
一路上,赵亚辉心情忐忑,他的牵挂之情甚于别人。2007年7月,赵亚辉“重走中国西北角”,曾经到达过北川羌族自治县。其时,正逢高考成绩公布,赵亚辉在北川中学采访,他收到了一封信。当时,他未曾想到,自己因此和北川解下了一段难舍的缘分。
一位北川县文科高考第5名、名叫罗玉婷的高三女生在信中说:“ 十三个春秋的艰辛付出终于换来了进入大学的机会,然而,在我与大学之间还横亘着一条无法逾越的鸿沟――大学学费。对我而言,世界上最远的距离不是生与死,而是大学就在眼前,我却不知道抵达它的路在哪里。”罗玉婷的信让赵亚辉感到揪心――在大山环抱的北川,许多贫困生因为贫困不能到大学报到。
作为一名记者,赵亚辉感到有责任帮助罗玉婷以及罗玉婷们。虽然在北川中学采访时肩膀意外负伤,但是他没有停止采访,而是继续深入岷山深处贫困学生的家庭现场采访,随后写出了图文深度报道:《一封让人流泪的女生来信》,并积极组织发起了“上学之路计划”。活动受到了各方关注,许多好心人积极响应,帮助100多名北川中学的学生们顺利踏入高校校园。当他离开北川的时候,也收到了一份特别的礼物:北川羌族自治县授予了赵亚辉“荣誉公民”称号,这是北川历史上第三个荣誉公民。从那天起,这位北京来的记者有了另一个家乡 ――北川羌族自治县。北川,成为他永远的牵挂。
第二次来北川:7昼夜熬出纪实图书
在赶赴北川的路上,赵亚辉不停地给北川和汶川的朋友打电话,却一直无法取得联系。北川怎么样了?北川的亲朋好友怎么样了?赵亚辉的心一直悬着。
当打通北川县委宣传部王建的电话时,赵亚辉听到的第一句话就是:“太惨了!太惨了!太惨了……”在地震中,王建脊柱受伤了,不能站也不能坐,只能趴着,却组织了200多人从灾区转移到安全地带。此刻他正趴在绵阳市中心医院的大厅里,整个的通话过程中他的声音都带着哽咽:他当时正在四层的县委办公室开会,突然地动山摇,只听外面有人喊:“地震了!”。这时楼突然塌了,倒塌的楼房把他夹在了一个狭小的空间中,幸好并没有被完全压住,脊柱被砸伤,但还能移动。不一会,几乎所有楼都倒了,县政府的楼也都倒了。逃生的人们在陆续地往外走,大家互相帮忙、搀扶、挖人,大概救出来200多人。“他用他仅剩的一格电给我打的这个电话,而此时他的两个弟弟还都在比较偏僻的重灾乡镇,无法联系。”赵亚辉归心似箭。
在赵亚辉的记忆中,北川是群山环抱、绿水缠绕的美丽县城,这里有着历史悠远的古老羌族的神秘遗迹,有着质朴善良的人们,更有着自己与当地群众结下的深厚友情。然而,当他时隔一年再次踏上北川的土地时,他被眼前的景象惊呆了:曾经葱郁的山峦成片倒塌,绝大部分房屋倒塌,废墟连绵成片,通外面的道路中断。这一切,都令他的心感到巨大的震撼和伤痛。
带着情感,忍住悲痛,北川公民、新闻记者赵亚辉一头扎进重灾区展开工作。他第一时间赶到唐家山堰塞湖,用镜头记录了“目击最危险的唐家山堰塞湖”;他用文字记叙了 “北川大撤离”;他用爱心书写了“北川中学生吃什么住什么”……他试图尽可能地去帮助灾民,他写出文章提醒赴灾区的人士“一切影响救援的事情都不要做”,他根据去伊朗报道地震的经验发表文章,告诉群众“大地震后应该怎样保护自己”,他在现场帮助和鼓励受灾群众,走出阴影,勇敢生活……
在北川的土地上,在这片留下他美好记忆、被强烈地震伤害的土地上,赵亚辉努力克制自己的情绪,搜索能为这个地方做一点什么。从北川回到北京,赵亚辉没有回家,一个人在宾馆“闷”了整整七个昼夜。他感到,自己心中有太多的情绪和思路需要整理,他把心中压抑不住的伤感和悲痛成为笔下一篇篇饱含真挚感情的文章。
6月15日,他最终捧出这样一本记载着震前、震后北川以及川西北的图书,封面印着:《永远的汶川――大地震前后的珍贵记忆》,他忽然发现,距离他首次踏上北川正好整整一年。原中共北川羌族自治县县委书记宋明说:“这是一本值得永久珍藏的书,是对受灾严重的川西北最好的纪念”。作为北川的一位荣誉公民,作为一名记者,赵亚辉所有的情感、回忆、震撼、伤痛,全部都融进了这本书的字里行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