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伦敦、芝加哥、纽约三地应聘人员共计2176人,现场面谈共计4432人次,初步达成意向840人。”
在12月24日召开的上海市政府媒体通气会上,上海市金融办副巡视员盛裕若介绍了“上海市赴英、美招聘中、高端紧缺金融人才工作团”的初步工作成果。
上海金融办主任方星海在通气会上透露,上海市政府将搭建海外人才与国内金融机构信息互动的长效机制。
场面热烈超预期
12月5日至12月14日期间,英国伦敦、美国芝加哥、纽约成为招聘行动的主场。
包括中国银联、浦发银行、上海银行、上海城商行、申银万国、国泰君安、华安基金、太平洋保险、长江养老保险、上海国际集团等共计27家金融机构,为本次海外招聘提供了170余个中高端招聘岗位,涵盖风险管理和控制、资产管理、金融衍生产品等15个类别。
“招聘现场的热烈程度大大超过了我们的预想。”中国银联人力资源部总经理吕虹表示,“12月13日,纽约招聘会当天,天气特别冷,而招聘会场地在市郊的皇后区,我们很担心到会的人会很少。但没想到来了1000多个应聘者,受场地限制,我们不得不拉起绳子,让应聘者分批进入。”
在12月6日的伦敦,这种情形同样出现。上千名应聘者挤入金丝雀码头附近的万豪酒店接受来自上海的金融机构的简短面试。华安基金监事会主席谢伟民一个上午就将准备200份招聘材料分发一空。
英美三地招聘亦更有侧重。在盛裕若看来,伦敦招聘会的应聘人员专业教育背景较好,且行业以风险控制类为主;芝加哥招聘会有90%的应聘人员工作经验非常丰富,且以期货期权交易、对冲基金居多;而招聘单位对纽约招聘会印象深刻,普遍反映当地人才专业类别齐全,岗位类别丰富,且金融从业时间也较长,可选择余地较大,有各类工作经验的应聘人员占到96%。
10日的行程结束后,各参团金融机构满载而归。
准备了10个工作职位的太平洋保险集团公司收到了超过200份简历。而提供岗位了27个工作机会的海通证券带回了540多份简历。
“10天之内,现场面试共计4432人次,初步达成意向840人。”盛裕若表示。
建立人才储备长效机制
早在2002年,上海市即组织了一次海外招聘会,包括浦东发展银行、海通证券、太保集团等十多家上海金融企业第一次走出国门赴美国、加拿大招聘国际人才。
当时的结果是“先后接待了近500人次,并有数十人达成初步意向。”
“上次在参会人数和层次上根本不能和本次相比,”参与过上次海外招聘的太保集团人力资源部总经理周斌表示,“上次几乎没有外籍人士参与,而本次外籍人士达到了12%。”
在薪酬方面,周斌表示在太保的年薪40万-100万之间,最高可达150万;海通证券人力资源部总经理杨庆忠透露海通在年薪50万-80万之间。
随团回国后,招聘的后续工作也在陆续展开。
“回来的一周之内,我们已经将简历分解完成,并建立了海外人才资料库,并已与40多名有意向的应聘者联系,安排下一步的面试。”杨庆忠表示。
周斌、吕虹也表示面试工作已在准备当中。
“随着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的深入,国际金融业务的开展需要更多国际人才;而国内金融业走出去也需要国际人才。”周斌表示,“本次参团除了完成集团下达的招聘目标,还收获了更大的一笔财富。”
据周介绍,招聘会上有两种人才不满足本次招聘的需要:一是金融高技术人才,国内的技术条件和创新程度使得他们没有用武之地;二是很具潜力名校应届毕业生,不能满足我们对工作经验的要求。
“通过本次参团,我们获得了一个难得的高端人才库。我们已经将这两种人归档,后续会不断跟踪。”周表示。
“公司之前单独做过一次海外招聘,但参会的人员很少,层次也较低,招聘的效果相对较差。”吕虹认为,政府牵头可以调动更多的资源,产生更大的影响力,同时团体参与提供的岗位更多,招聘的效率更高。
在政府层面,方星海表示,本次招聘活动除了满足金融机构的用人需要,还产生了多重效果:“工作团除了发布招聘信息,还发放了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的宣传材料,扩大了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的影响力;建立了上海和海外金融人才的联系渠道。”
看到了本次招聘的良好效果,方星海表示上海市政府准备搭建海外人才与国内金融机构信息互动的长效机制,并从三个方面做起。
首先,加强与华人金融社团的沟通,利用华人金融社团的网络和组织力;其次,发展市场专业人才中介机构的作用,更加专业化和更有针对性地组织招聘;第三,建立长期的信息沟通平台,让企业的需求和国际人才的要求能够及时互相交换。记者 黄玲雨 曹咏